立即捐款

誤讀的天地

user posted image

雨果當年刻意將傳統戲劇的結構變更,
演出時被觀眾喝倒采叫罵扔雜物上台,
其後買一班人進場拍掌謙叫好,
硬來要改變觀眾的「預期境況」。
這是舞台藝術界,
「積極」改變觀眾「心理定勢」的重要歷史案例。
在沒有「觀眾心理學」之前,
根本就沒有創作人會理會觀眾的感受,
認為觀眾只是旁觀者,
一件藝術品本身全由對創作人獨力完成。
直至觀眾心理學的出現,
提出一件藝術品必定要有觀眾的參與,
才算是一種「完成」。
於是,
觀眾忽然變成對作品的參與者,
合伙人。
甚至連觀眾的「誤讀」,
也是一項十分有價值的資源。
不過,
這也使藝術家再不「唯我獨尊」,
去猜測觀眾的習慣與喜好,
遷就觀眾的「預期境況」及「心理定勢」,
像雨果霸王硬上弓,
去挑戰觀眾的「心理定勢」,
當然未免太霸道了一點,
不過,
太令觀眾心理定勢座大,
世上就沒有了新的意味。
在這個掌握上,
做廣告的人心知肚明,
衝擊之中有著固有傳統的元素,
是最「安全」的做法,
觀眾的「誤讀」,
有時也可為固有的觀念提出一種資源,
那種微妙的互動關係,
令我們樂此不疲,
今日,
當你誤讀我的文字,
會不會反而為我開天闢地,
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