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誠品終於落戶香港。一邊廂,有人說誠品的到來是香港文化界的希望,地處繁華地帶的誠品可以將閱讀變得離公眾更近;另一邊廂,有人質疑誠品文化為名,地產為實,複合式連鎖經營會對香港本地的書店和出版行業帶來巨大衝擊。然無論哪一方都無法否認誠品來港是件大事:在新聞事件層出不窮之際,媒體卻毫不吝惜地給了誠品充足的版面;開業之初讀者連進店都要排隊派籌,像極了那些售賣貴價貨的名牌店。
誠品的到來究竟會為香港帶來什麼?獨媒與 Co-China 舉辦了《誠品——文化沙漠的救星?》論壇,邀得財經作家蔡東豪、二樓書店經營者李達寧及文化評論人小西作討論交流。
文化產業化
小西認為先要問清楚三個問題,分別是什麼是「誠品」?什麼是「香港誠品」?為什麼 「香港誠品」(?)會在這個時間出現?。小西表示,很多人以為誠品只是一間書店,但翻一翻誠品的簡史就知道不是事實。誠品集團正式成立於1974年,以餐旅事業起家,代理進口歐美廚房設備,客戶包括麥當勞、必勝客、達美樂、凱悅、遠東、長榮桂冠酒店等。1994年,第一家誠品商場開幕,誠品正式跨足百貨零售業,以「連鎖不複製」的方式經營。在2000年更跨入網路事業,成立網路書店及物流公司。
小西又介紹誠品集團由五間公司組成的架構,分別是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誠品開發物流及誠建,經營著不同的業務。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共有三個事業群,業務範圍已經相當廣泛,分別是通路發展事業群(經營商圈、擔任商場管理顧問)、餐旅事業群(代理進口歐美廚房、洗衣房設備,到咖啡、餐廳、美食、葡萄酒、瓷器精品銷售)以及旅館事業群(首座藝文旅館將於2013年於台北松菸文化園區開幕)。
誠品股份有限公司則主力管理全台三十八間誠品書店,較接近一般人理解的「誠品」,不過該公司亦兼營畫廊及網路商務處。 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目標則為推動台灣文化氣氛;誠品開發物流公司除提供倉儲、配送等物流服務滿,亦計劃整合出版品流通資源,建構台灣共同化出版品流通中心;誠建公司則專注室內裝修,包羅書店的空間打造。
從公司結構可知,誠品已不單單是一間書店。小西便表示誠品帶來「文化消閒化」與「生活美學化」,或「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除了書店外,不少城市空間也由誠品接手打造,2010年,台北市政府將台北車站地下街轉由誠品接手營運,年租4440萬元。這些打造「文化」的商場管理業務,成為誠品業務的核心,小西引述一段報導:「台灣房屋不動產研究中心執行長邱太煊…表示,誠品這幾年來,除了本業外,大部分的營收來自商場管理,誠品擁有多處商場管理經驗,如台大醫院的美食街、西門町誠品116、武昌誠品、敦南誠品、信義誠品等,營運績效都不錯,台北車站地下街商圈在誠品的管理下,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利潤。」
誠品:上市與西進
除誠品業務本身多元化,小西又提及誠品的近來及未來的動向,就是上市及西進。2010年,誠品集團成立誠品控股公司,將集團中獲利能力最佳的商場、餐旅與不動產事業部門分割,納入新成立的誠品生活公司,並推動誠品生活股票掛牌上市。誠品亦有西進的目標,香港是誠品在台灣以外的第一站,另外他們亦已有至少六個目標的內地城市,分別是已簽約蘇州、杭州及南京,尚在洽談的包括上海、北京與無錫,這些地方將於未來幾年陸續開設誠品書店。
蔡東豪:有好過無
接著小西發言的是辦上書局及主場新聞的蔡東豪,他認同誠品是一盤地產生意,自己也曾撰文講解,不過他對此十分理解。誠品虧蝕了十五年,窮則變。誠品雖然也是地產商,但這個地產商卻不可以與書分割。蔡東豪笑言,以香港的水平,誠品絕對是一盤有良心的地產生意。
不過自己辦書局的蔡東豪,認為誠品不大可能帶動香港的閱讀風氣,他的出版社如今變成書展出版社,二十本新書有十八本也是在書展前出版的。為什麼,因為如果將書寄在一般書店寄賣,零售商多數抽成書價的一半,大型書店「三中商」更可能要六個月、九個月後才能收回應得的書價。相反假如出版商直接到書展賣書,即使七折賣書,卻可以收足七折現金。因此為經營計,小型出版社會集會在書展前出版。
蔡東豪認為,所謂的誠品帶動風氣,是由供應去談,但更重要是需求。讀書風氣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現在的小孩不看書也已經有太多選擇。他雖然把現時的誠品熱潮視為泡沫,但他認為泡沫也有好的一面,如二千年科網泡沫爆破,但期間所建設好的基建及累積的經驗,對後來者十分有利。
蔡又談到誠品落戶香港的考慮,認為象徵意義大於一切,香港是國際城市,誠品選擇這樣作為跳出台灣的第一步十分合理。市場傳聞希慎以50蚊呎租予誠品,是正常價格的三分一左右,租約更據聞是長達七年。不過蔡認為誠品在香港不賺錢也沒所謂。蔡最後總結而言,誠品在香港是有好過無。
誠品與世界體系
最後一位發言嘉賓是序言書店店長李達寧。李表示誠品來港的消息傳出後,前後有十多個媒體來訪問序言書室,問誠品來香港有何影響。李達寧說序言書店主要做熟客生意,與顧客有深厚關係。在書種上,誠品也不與序言重疊。李曾前往希慎廣場的誠品,發現除上書局的香港類書籍之外,並沒有其他出版社的香港書籍,李認為這樣對綜合書店而言是很嚴重的問題。
李達寧把誠品的話題拉到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去談,李達寧引述世界體系的說法,每個地方賣什麼其實也與其他地方相關。台灣的工業家有機會認為發明創意好,但香港沒有這個機會,因為工業家也輸給了「金融佬」。世界體系又提到核心國家、邊緣或半邊緣,香港只有金融,但沒創意生產,不能達到核心國家的水準。相反,在台灣什麼都講生活文化,把「想起媽媽的味道」掛在口邊。李達寧提到在台北東區一條眷村,居民搬走後被保留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區,叫做「好丘」。在台南的一間草祭書店,老闆將地板打穿,成為一個透視的空間。這些在香港是匪夷所思。
李達寧認為,在香港也有很多人想做台灣現在做的事,但香港地價實在太貴。相反台灣則地方大,台北搞不成可以去台中、台南,南北相輔相承。台灣政府又一向願意出錢支持產業,這就是全球化氛圍下台灣的特定角色。
不過李又提到,台灣人也不是一面倒支持「誠品」趨勢。不少人退守台中、台南,九月一日更有反旺中遊行,反對媒體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