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看見》是「觸映份子」的首部自資創作。而《觸映份子》組成自一班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 我們相信這樣的組合形式、本身亦是一種共融的實踐。 但我們並不甘於這實踐只發生在我們之間, 更希望透過不同的媒體去開發不同的計劃, 從而將這些經驗散落在其他人身上。
以往我們的一些成員,一直努力透過不同的媒體, 嘗試呈現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但我們知道單單停留於表達層面是不夠的, 我們還期望能更埋身地帶動觀眾對我們所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反思, 這更是「觸映份子」的主動性工作。《看不‧看見》是一部取材自視障人士現實生活、與視障人士共同創作及演出的電影。透過影片,社會設施和大眾所加諸視障人士的障礙將自然地呈現出來。
詳情如下:
日期:二零零五年一月十六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七時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灣仔港灣道二號)
內容:電影放映+觸感演出、分享會
不設收費
查詢:有興趣人士可致電9852 6696 (鄺先生)留座。
觸映計畫
本計劃嘗試從文化角度介入視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利用錄像、劇場等媒體重新探討視障人士被隱形、被淹沒了的情況,並思考有關視障人士與健視人士達致共融的可能性。
據政府二零零三年出版之《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文件中對本港視力受損人士的數目估計顯示,截至二零零二年,全港的視障人士共有77518人,其中7116人為全失明,約佔9%,嚴重低視力者有28161人,約佔36%,其餘42241人為中度至輕度低視力人士,約佔總數之54%。 從估計的數據中可見,低視能人士的人數乃全失明人的數倍。由於很多的低視力人士在外觀上並無任何特徵,因此更容易為人所忽視。他們一般除了要面對個人在疾病上所帶來的問題外,更要面對環境設施及公民教育不足所引致的障礙。
無奈,目前本港在環境設施的設計(包括道路/建築住宅/及文娛康樂等設施)過程中,甚少得到視障人士的參與。再者,在一般市民大眾對此類疾病的認知不足,甚至是無從認識的情況底下,有關的設施往往只考慮到健全人士的需要,或只顧及到健全人士的便利,而往往忽視了視障人參與社會的權利。
據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的《五年發展策略綱領建議書》中提及視障人士「被視覺世界定型的障礙」 :
視障人士所面對的第一大障礙, 是來自「社會觀念」。一般人對視障人士或多或少都抱有歷世歷代傳下來的不正確觀念 ( 包括神秘、恐懼、罪惡、報應、超能力、無能等 ), 加上欠缺溝通及接觸機會, 容易對視障人士產生某程度上的歧視和偏見, 例如他們會以為視障人士既然看不見, 旅行便毫無意義, 又或是既然看不見, 最好留在家中, 等候社會的援助等。 這種社會觀念無形中為視障人士築起一個指定的生活框框, 其中從職業種類的局限, 打開融入教育機會的困難便是其中的現象。久而久之, 連視障人士本身也受到框框的「同化」, 對自己的能力, 信心也懷疑起來, 這個互相影響, 不斷強化的惡性循環便形成起來。
考慮到坊間亦有一些以紀錄片形式或以資料性質手法拍攝的節目,以說教的手法企圖教導大眾認識「甚麼是視障」,可是我們對此類節目能否為觀眾帶來更深的感受是有點存疑的。因此本計劃希望避過從教導的角度入手,而以電影的手法,嘗試探討健全視力的人與視力有障礙的人,分別如何去理解及感受「觀感世界」以外的「觸感及聽覺世界」,從而進一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不同溝通方式的可能性。此外,在本片亦希望探討視障人士於當下社會所遇到的身份認同問題。
資料來自觸映份子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