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觀塘重建在負責的法定機構市區重建局的舖天蓋地的宣傳下,一改昔日利東街的作風,既談居民參與,又多講保留社區特色,加上發展計劃添上的大量綠化,彷如給觀塘一個重新的機會。
但重建時期長達十二至十五年,這個設計模型只是十多年後的圖像,可是要了解整個重建對居民的影響,這個發展規劃卻未能令我們觀塘人釋疑。
首先,市建局在送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的《觀塘市中心重建規劃設計》上並未交代重建進行中對觀塘交通的整體安排,當然我們明白十多年後重建完成後的交通交滙處,但是重建涉及超過十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交通安排會怎樣呢?觀塘作為東九龍交通核心,大量巴士、小巴前往新界北區、沙田等公共交通工具全都是集中在市中心,市建局卻只有片言隻語交待對區內的交通安排,只有用荷蘭宿舍和蒲吧旁的停車場作臨時巴士站,但仁愛圍、仁信里、輔仁街的小巴、巴士站的安排卻完全欠奉,因此他們必須鉅細無遺的告訴整個觀塘社區,絶不能含糊地將未來的計劃安排跟眼前問題混為一談。此外,重建還會影響賽馬會診所、政府合署、甚至銀行等社區民生服務,其中,觀塘嚴重缺乏銀行,遠在順天邨的街坊須要乘車20分鐘才可以來到市中心的主要銀行(明報 30-2-2007),但所有主要銀行皆位於重建內,對街坊生活必然大受影響,因此,重建中的民生和社區的問題是可以預見,「以人為本」的市建局應該公開地告訴區內居民有關的安排。
另外,在重建規劃設計中大量綠化用地原意是良好,但是在發展書上,亦指出日後市中心發展,以六個區域組成,其中一半是私人開放地方(private open space),這些地方應是屬於物業的私人花園,跟現在觀塘市中心是屬於所有居民不同,現時屋苑免不了有大閘、保安員,那時市中心我們進出又會否有所有限制呢?另外,竟其餘的公共空間(public open space)的管理權誰屬呢?會否像區議會的《觀塘市中心重建民意調查概覽》建議交由市建局管理,還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呢?如果公共空間是市中心物業的一部份那時,市民使用該空間的權利必定受阻礙。另外,規劃設計中的模擬圖中,把廣場地板、商場外牆也塗上綠色,容易使外界誤解廣場地板也會被植物覆藝,有關問題市建局必須多加說明。
此外,市建局強調社區特色,除了保留觀塘的街道文化外,這裏低物價和多元化的消費也必須保留下來。現在市中心包括的補鞋、修錶及改衣等平民和多元化服務,就是我們的街坊文化,很難在大商場可以找尋得到,亦不是每一區都有這裏齊全的服務和物品,也不能想像用十元這樣廉價可買到飯盒,而當中規劃設計亦必須考慮保持低物價和多元化的消費元素。
觀塘重建是整個社區的事情,除了要解決安置和賠償的問題外,還要妥善安排重建中的事情,考慮重建後區內市民的生活,這樣才能讓我們對觀塘的未來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