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觀塘重建系列:「借居民口趕走居民」的宣傳詭計

觀塘重建系列:「借居民口趕走居民」的宣傳詭計

這一篇是續集。

香港市區重建局網站的觀塘重建部分有一條短片,旁白的是很熟悉的無線新聞記者邱文華的聲音﹝原來邱生去了市建局當社區發展經理﹞。這套題為「重建觀塘市中心 刻不容緩」的短片,超過一半的時間是以居民的口將觀塘的生活環境狠狠地踐踏,就如一個臨時市場小販說的,是地獄。

蘇伯:「這裏差不多就好像以前九龍城寨的環境」﹝註:這個蘇伯好熟口面,應該是之前接受多張報紙訪問狂踩觀塘的那一個。市建局似乎挺擅長循環再用某幾個居民的聲音﹞
觀塘居民王女士:「這幢大廈總共有十五層,那幅牆已經由頂樓滲水到樓下。」
觀塘居民黃小姐:「我居住的地方除了鋼筋外露,石屎亦已經爆裂得好嚴重,擔心佢唔知幾時會掉落黎。」
觀塘居民黃女士:「例如這座樓宇,有一些持雙程證的人,乾脆就在這大廈經營色情事業。」蘇伯接着說:「真係幾步又一間,幾步又一間。」
Muzaffer ali一面推一個壞了的窗一面說:「你看這個窗好危險呀,掉了下去。有人的話就好危險。沒有人維修,這裏什麼也很麻煩。」
長者王婆婆:「我都唔想在這裏住,住多久便病多久。」
觀塘居民林太:「衛生環境真的非常差。感到很煩擾。氣味很臭,有人在樓梯大小便。四周亦有貓的糞便。居住這裏實在很煩擾。」
物華街小販張太:「沒有水沒有洗手間,已經令人很困擾。」
﹝還有一些,大家自己看。﹞

鬧鬧鬧完一輪,鏡頭一轉就是一班「街坊」參與重建規劃觀塘,包括最重要的,在今年一月初那個有立法會議員區議會議員參與的電腦規劃工作坊。在工作坊上,「街坊」說要什麼,在場的港大建築系學生就會以電腦像玩SIM CITY一樣加進觀塘裏,而現在諮詢文件內那三個設計,據說就係按照那一些「街坊」當日提出的概念融匯而成。

有人說市建局從灣仔喜帖街抗爭中得到教訓,因此在觀塘大吹大擂強調我地有居民參與呀,乜都係居民要求呀﹝在灣仔,居民唔使市建局動員,自己出錢出力提出保留社區網絡的規劃,市建局卻置若罔聞﹞,但大家只要細心看短片,就會發現市建局這個居民參與的推論﹝居民覺得觀塘好醜怪→居民參與規劃一個沒有街、只有八千蚊呎豪宅和APMII的觀塘﹞是隻牛頭搭上馬嘴的怪獸。

政府在二零零一年提出市區重建局「須依循」的《市區重建策略》,列明市區重建的目標包括「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保存地方特色」、以及「保存區內居民的社區網絡」。但按照市建局聲稱由下而上提出的重建設計,那五幢高五十層呎價至少八千蚊的豪宅根本不是五千個受影響街坊可以負擔得起的,正如在土瓜灣的街坊不會有錢買七千蚊一呎的翔龍灣一樣。三百個商舖、那些在仁愛圍的市井大排檔也不會有多少能在APMII的地標商場中繼續生存。因此,五千個街坊和三百個商戶所形成的「社區網絡」和「地方特色」,正正會由所謂經一部分居民參與﹝兩、三個鐘的工作坊﹞的規劃所消滅。

Muzaffer Ali可能沒想到,他投訴一下後樓梯的窗壞了沒人修理,會被市建局演繹為支持一個容不下他繼續在觀塘居住的豪宅重建方案。當中的「借刀殺人」邏輯實在恐怖:Muzaffer Ali投訴窗壞沒有人修理→Muzaffer Ali參與規劃一個八千蚊呎豪宅方案→Muzaffer Ali沒有錢繼續住在觀塘市中心,失去了原來的社區網絡。有沒有可能,Muzaffer Ali最希望的,王女士、黃小姐、黃女士、王婆婆、林太、張太以及其他街坊的投訴所指向的,並不是收錢後搬走,而是加強大廈管理、成立業主立案法團、或者要求市建局資助維修費用?如果市建局所謂由街坊參與的重建規劃完全違背《市區重建策略》列明的目標,則這種街坊參與只不過是為市建局地產大計保駕護航的掩眼法而已。

大約九日前,我們三個民間記者和建築師B先生到APM辦公樓大堂,參觀市建局觀塘重建設計展覽時,竟然就給我們碰上邱文華。受人二分四,他重複着宣傳短片裏的推論,振振有辭地說三個設計方案都是一月的工作坊裏按街坊的要求做的,但當我們要求更多資料,譬如目前觀塘市中心的地積比率﹝從報章上看到是五,沒翻查分區規劃大綱﹞、目前三個設計方案各自的地積比率﹝只有平均數住宅區的九,和商業區的十二﹞、重建後豪宅私人花園的面積佔全區綠化面積的比例、或者所謂三百億財務安排的細節時,他就一一推卻。他補充,由於重建區被列為「市中心區」,而不是「休閒文娛區」,起高樓是自然的事。幾日之後,我與一名市建局職員通電話,要求他們提供由港大預備的工作坊報告,以及其他觀塘重建民意調查的結果,但都不得要領。這樣的局面令人很難過:我們想認真了解觀塘重建的事情,我們想就重建發表異議,居然只能透過市建局那面扭曲的鏡子、那些﹝我們買不起的﹞樓盤模型,其他沒有包裝過的材料通通由市建局自己管着,就算區議員甚至立法會議員都不能得到。這是公民社會、還是愚民社會?

我想,既然市建局在觀塘採用播弄民意的策略,民間記者其中一樣可以做的,就是蒐集市建局的問卷和工作坊的細節,然後刺破它得到居民支持的說法。當然,刺破的同時,更重要的民間記者落區發掘另一些聲音,被掩蓋着的聲音。這也是今晚﹝星期日﹞的觀塘重建工作坊要鼓勵大家做的。 ﹝此工作坊不同彼工作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