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觀塘藝術工作室 (城市與希望系列之發現藝術(三))

文﹕鄧凝姿 (從事混合媒介工程作,現為藝術學院講師,其藝術工作室設在觀塘區。)

梁寶編按:廠廈變藝文空間,各個城市都在磨拳擦掌。大陸《觀察》雜誌七月號大字標題「杭州創意Loft 49」,是繼北京「798」之後又一個數字遊戲。這期藝術家自力更新系列講到官塘的最新發展,而剛好上周信報也報導了塘官開設了第一間畫廊。當市建局與民政局均在主趨舊廠廈搞創意工業,藝術家早已在自食其力。正所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是也。(圖為Pauline的工作室一角。)

前一陣子,深水涉區的工廠大正面臨拆卸之時,有議員向政府提出利用該區的工廠大給予創意工業發展機會。事實上在觀塘的工廠大已經有不少藝術工作室,雖然它們面對著不少問題,例如租金上升、噪音等,但仍有不少藝術家堅持下去,鄧凝姿便是最早期在那裡設置工作室的藝術家之一,繼伙炭工作室及富德樓後,這次便找她談談觀塘藝術區。

藝術家在自己的工作室進行創作,把藝術意念實踐出來,其實是相當純粹和個人的事情,近年由於藝術家聚集的情況較為明顯,而且都集中在工廠區,形成新的藝術形態,加上政府提倡創意工業,另人不其然又將兩者拉上關係。

觀塘藝術工作室的形成,除了個別藝術家鼓勵外,最主要原因是租金比較容易負擔和交通十分方便。觀塘區有面積少的單位,較合乎經濟原則,如最新遷入的一班年青人,四人合租約六百呎的單位,以沒有穩定經濟收入的情況來說,個人支出雖然超額,但總算有機會擁有自己畫室,事實上,觀塘區的藝術租客都是合租形式的,反映藝術家的經濟能力有限。至於交通方面,由於地點貼近市區,有各種交通工具,更有地鐵服務,方便往返工作室,因此不斷吸引新租客。

觀塘藝術工作室的發展暫時仍沒有甚麼計劃和組織性,也沒有做宣傳推廣的工作,這是由於大部份人的心態都只希望讓自己有多點時間和空間從事創作,所以沒有刻意去構想藝術村的發展規模。當中的藝術家大部份都互相認識,偶爾也有些聯誼活動、作品分享、討論會等,這些節目也會邀請區外人士參加,彼此交流和切磋藝術。由於區內藝術家日常生活繁忙,亦很難兼顧其他方面的發展,有時有些長期租客與業主熟稔後,曾討論有關籌備藝術活動的可能方案,可惜往往未有時間跟進詳細情況,這令人感到有點遺憾。

雖然如此,個別工作室也有些向外開放的工作,如近期開展的一項名為「藝術攜手」的計劃,即是一起攜手追求藝術的意思。藝術家開放自己的工作室,透過與年青一代相處、互相啟發及回應彼此作品,(情況有點像藝術家駐工作室模式,卻又簡單一點,而且是私人基金運作,沒有甚麼大前提,只是著重參與的過程),希望在追求個人主觀藝術意願之中能加入些客觀的因素。雖然計劃最後過程仍保留展示部份,展出交流成果。這種以工作室作為私人單位,用來開放和實驗藝術的態度,反映藝術家的自主能力和藝術的多種面貌。

至於通常性工作,觀塘藝術工作室與其他區域的工作室一樣,間中也有團體預約參觀。參觀者主要是專上學院的學生。記得一次的參觀,正當盛夏,在來回不同工作室途中,走失了一群人,原來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忍不住酷熱的天氣,半途擺脫隊友,走進快餐店內降溫;又有些知識廣博的,滔滔不絕的,大談天文地理的等冷知識的參觀者,與藝術家交換生活體驗。原來藝術工作室也有引人入勝的地方。

除了一般創作生活形態外,藝術工作室也顯示了一些社會狀況,例如觀塘藝術工作室明顯就以女性較男性為多,這只屬地區性的問題還是反映本地女性正積極朝向藝術發展方向邁進?

工廠藝術工作室的發展也有隱憂,如工業噪音和污染問題。機械所發出的聲浪相當嘈吵,持續時間長;化學物料的氣味排放和空氣輸出,也非常影響個人專注工作和健康;另外是租金問題,隨著整體經濟好轉,租金必定調整,如觀塘區大型商場新近落成,令該區正處於增值階段,事實上該區租金早前已經稍為上調,如果再上升的話,會阻礙部份工作室繼續發展,年輕而經濟能力有限的是最受影響的一群。觀塘藝術工作室的發展仍屬早期階段,且近市區,易受經濟波動影響,加上沒有組織性,較難預測將來的情況。

當代藝術工作室發展蓬勃,深受各方關注,且引起很多討論,是香港經濟轉型的契機,也讓新一代藝術家嚴肅地思考自己的藝術發展,事實上這批活躍的社群也為當區社群製造了一些另類發展機會;隨著藝術學生增多,藝術社群互相鼓勵和藝術社區逐漸成熟,帶給了香港藝術新的啟示。政府在當中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是時候要認真考慮了,除了著眼於回收創意產品的再傾銷工作外,不妨多關注本地藝術的生態。

全力互撐︰香港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