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些常常經過, 但一直都沒有就過進去, 出面看又不知是什麼呢? 觀塘沈雲山旁有一個小山丘, 外邊怎樣看只覺裏面有一些樹林, 絕估不到原來內有乾坤。
己關閉的堆填區
正門入口有一個寫著有”令人窒息的沼氣”, 令筆者有點卻步。不過裏面綠樹林蔭, 而且應該有人在裏面工作, 斷估不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還是硬著頭皮進去。
走了約200米, 才驚覺原來這裏原來以前是一個堆填區, 有牌子寫著這是己關閉的堆填區。看著四週的樹林, 儘管旁邊有一個地盘, 而且四下無人, 怎麼也想不到以前是一個堆填區, 相信這是經過一番修復才有這片山林。
Authorize什麼?
沿”之”字形的山路一直向前走, 一直見到有牌子寫著,”Site Area Unauthorised entry is strictly prohibited”究竟我踏進的是什麼地方呢? 我是不是不應就這個地方呢? “Unauthorised”是一個令人迷惑的字, 亦常常見到告示牌有這個字。但究竟什麼是authorised, 什麼不是unauthorised? 誰又有權決定誰可被/不被authorize呢? 如果這個堆填區已修復(其實筆者住在附近二十多年, 一直都只覺得這是一個樹林), 但市民又是否需要被authorize進入呢? 又如果這真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沼氣”, 筆者總不成那麼容易便走進來(所有鐵網都沒有鎖上)啊...
山 – 原來變得那麼遠
走到”山頂”, 那是一個大地盤, 有地盤員工在樹旁乘涼, 而地盤的一端正在建一些建築物... 又是建築物啊!!究竟我們還要開山僻石到什麼時候? 十多前教科書上說香港是一個”山多平地少”的地方, 我已一直懷疑這句說話的真確性。到今天開山的程度(單單是東九龍: 以前的藍田, 到秀茂坪, 正在興建中彩雲村對面的山, 到正在爆石的安達臣山...), 似乎”山”的概念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遠。一方面市區更新不停發生, 但連一小撮的小山丘, 他們都正正在溜走...
工程進行中
正準備走下山, 發現有一條明顯是人走來的小山路, 沿路走過去, 一路見到一些別緻的小椅子, 雖然是搭出來, 但都井井有條, 而且不像公園那些椅子千遍一律, 正想著是那些有心人弄出來, 看到前面一塊空地前有人放風箏, 這裏雖然沒有沈雲山那麼開陽, 但在市區找到一個遠離車和人的小天地, 很是令人愉快。
一路上綠樹林蔭
椅子1
椅子2
椅子3
大自然是不是有令人放鬆的力量呢? 平日走在街上, 大概你做什麼也沒有人理你, 那2位風箏的人見筆者拿著相機, 便問我來做什麼, 接下來更向筆者推介, 如果喜歡拍花的照片, 可以到哪裏哪裏; 又如果是想買風箏(他們放的是大半個人那麼高的風箏), 可以到深圳哪裏哪買會便宜。就是這次閒聊, 我發現了原來觀塘有個大水壩...聽街坊說, 大水後面的是一個污水處理廠, 處理順天, 順利和順安一帶的污水, 之後再經堤壩流到佐敦谷。怎麼也想不到, 在山林裏, 原來有一個水壩, 又一次證明自己一直對自己生活的社區都不太認識。
最後...
還是街坊的說話最令人深刻:”公園再美, 也不及行山的好, 公園的花草樹木都是人工的”。這句話, 又何止套在消失中的山呢? 我們的社區文化, 街道多樣性也在消失中。或許, 在規劃的區域, 例如將軍澳和天水圍, 街道上可以一塵不染, 沒有小販, 沒有替人換錶電池的叔叔, 更別說街頭的魚蛋和牛雜, 街道上整潔不少, 但看多了, 發現這樣的街道的代價是握殺了不少在街道上發生的事。甚至乎, 街道只是一條通道, 之所以在這裏生活那麼多個年頭, 也沒發現這個地方。
是人們沒去了解, 還是城市設計本身某程度上令人少了去了解的主動權? 或許這是雞先蛋先的問題?
考考您: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