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資訊流通‧人道選址原則‧另類方案﹝不遷不拆 我們的菜園村──廣深港高鐵特刊文章﹞

編按:香港獨立媒體網和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的成員今年二月開始介入石崗菜園村面臨清拆改建廣深港高速鐵路車廠的事。趁着四月十一日菜園村關注組在石崗菜站舉行公開論壇,我們製作了《不遷不拆 我們的菜園村──廣深港高鐵特刊》,希望把事件牽涉到的各個重大公共議題整理出來,包括大型基建規劃的公義問題、新界土地開發及農業處境、專業者就鐵路車廠選址提的意見等。刊物將於四月十一日起,在石崗菜站和中文大學本部范克廉樓派發,本網站將轉載部分內容,全份刊物的pdf版可以這裏下載。另外,聯署行動亦已展開,要求諮詢、立法會全面討論及以保護民居為選址原則,聯署請到這裏

開放社會首重資訊流通,如果沒有足夠資訊,公民根本難以參與政策的討論。在廣深港高速鐵路的規劃上,特區政府和港鐵延續殖民地的統治策略,壟斷了所有資訊和專業知識,意圖令受影響人士毫無還手之力。面對如此劣勢,菜園村關注組必須與此雙重壟斷對抗,尋找突破點。本文簡述政府和港鐵發放廣深港高鐵相關資訊的過程,以及村民如何在規劃師的協助下,提出初步的反建議。

﹝一﹞二○○八年四月至十一月
特首在四月指令港鐵開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設計後,運輸局向立法會提交了政策文件,內容主要是解釋選擇以專用通道興建高鐵並不設中途站的原因、鐵路的經濟效益,以及西九鐵路總站的土地安排。關於走線,則只以非常簡單的地圖來顯示﹝圖一﹞。運輸局到十一月底刊登憲報,當中的圖則包括了工程範圍和收地範圍﹝圖二及圖三﹞,並沒有進一步披露工程範圍的細節。這類圖則的目的是令村民僅能知道其土地將被收回,但不會知道詳細原因,也不會有基礎反駁,藉此建立工程設計不能改動的印象。

圖一
圖一,來自立法會去年四月的文件

圖二廣深港高鐵石崗菜園村規劃圖
圖二,來自運輸及房屋局去年十一月的憲報

圖三廣深港高鐵石崗菜園村收地圖
圖三,來自運輸及房屋局去年十一月的憲報

﹝二﹞二○○九年一月至三月
港大地理系講師梁啟智以地理資訊系統﹝GIS﹞分析政府的憲報圖則後指出:「按居民所述和實地觀察所得,走線以東地段的民居比以西地段較少,也有足夠空間興建輔助設施,固建議輔助設施的位置從西向東移,避免遷拆鄰近石崗機場的民居。」﹝圖四﹞路政署及港鐵人員在一次會面上否決此反建議,指梁沒有考慮新選址的路軌接駁問題。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博士則表示,港鐵主要計劃在石崗菜園村的位置興建車廠,而車廠並非必定要貼着列車走線興建,為了避免破壞農地和減少遷拆房屋,應考慮將車廠遷至菜園村東南的廢車場和天秤場。但他強調,由於港鐵沒有提供路軌走線等資料,難以提出進一步的回應。

政府官員在一月給關注組的信件以及三月的會面中都表示:「一貫的政策是盡量少收回或臨時佔用私人的土地。」關注組認為,這個以業權為主要考慮的選址原則並不人道,應改以「最少破壞民居」原則選址。

圖四梁啟智第一方案
圖四

﹝三﹞二○○九年四月

關注組向立法會申訴部投訴港鐵不公開圖則後,港鐵於四月初交出一張「石崗列車停放處及救援車站」圖則﹝圖五﹞。規劃師杜立基發現,菜園村的土地在港鐵的規劃中主要有三個用途,一是車廠、二是救援站、三是坑渠以疏道原來天然河道的水。按照關注組的「最少破壞民居」選址原則,兩位專業者在菜園村東南的天秤及廢車場以外,找到兩個新選址,一是解放軍石崗軍營南端的空地及廢屋,二是八鄉紅毛潭以北的大草地﹝圖六﹞。規劃師杜立基綜合各方意見後,提出民間方案的幾個重點:
1﹞選擇較少民居的地帶興建車廠;
2﹞車廠遷址後,應保留菜園村旁的天然河道,並放棄收地建坑渠的工程;
3﹞將「緊急救援車站」、「緊急逃生集結地點」和「通風樓」等全部南移二百公尺,以避開菜園村的主要民居;
4﹞由於上述改動,明挖回填範圍可由目前約一點五公里縮短至六百公尺。

圖五
圖五,港鐵提供

圖六最大張
圖六

圖七天秤場
方案一選址:橫台山南面的露天貨倉區

圖九紅毛潭
方案二選址:紅毛潭北面荒地

圖八軍營
方案三選址:石崗軍營南面

總結:
上述的時序清楚顯示,政府和港鐵並無打算開放其資訊壟斷和決策權,他們仍然想老調重彈,一邊壟斷資訊令民間倡議不可能發生,另一邊又取笑村民無知和考慮不周詳。在這場不對等的角力中,規劃專業成了關注組倡議的突破口,現在村民的想法起碼能夠轉化為看得見的初步方案。但大家都很清楚,倡議成敗始終是關乎運動參與者在各條戰線展示出來的實力,僅一個民間專業方案,無論有多合情合理,都不足以教執政者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