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變賣綠置居的財富大掠奪

變賣綠置居的財富大掠奪

政府多番表示賣綠置居公屋是「參考建築成本定價」,聲言可助基層置業,以此理由推動「綠置居」恆常化。日前政府公佈深水涉東京街公屋改為綠置居,加上考慮緊出售的其他市區僅有的新公屋包括:柴灣、觀塘、西九、青衣、火炭,但是參考成本定價是否真確?

根據最新政府放風,未來的綠置居將會變了用「市價6折」定價計算,例如深水埗東京街的公屋呎價,可以賣到高達近萬元,但2018/19年公屋每平方呎樓面面積建築成本只需1,549元,售價遠遠高出建築成本,箇中數倍差價將成政府的賣公屋利潤。在天價樓市下用市價6折定價,究竟是幫公屋居民置業,抑或是一場惠及政府口袋的財富轉移計劃?

現時公屋平均租金為1880元,假設綠置居平均呎價7000元,400呎單位叫價280萬,已足足等於公屋租戶原本要繳交的124年的租金。即是說,綠置居的直接客觀效果,便是將現有公屋住戶儲蓄「一Q清袋」,要他們負擔一筆金額超過100年租金的債務。其實本應是跟建築成本價賣公屋,可能連100萬也不用,現時以市價6折將公屋變賣,不再出租,不僅大大加重了普通市民獲得房屋資源的成本,未來他們更須長時期承受樓價波動風險。

公屋政策這樣「只賣不租」,市民為了向承造按揭的銀行清還近萬元的供款,原本沒有房屋問題的家庭,現須高度壓縮各方面支出,客觀上會令生活水平惡化。結果,公屋政策將傳統以來由政府提供平租單位的公屋的角色,轉型為專為抽取基層儲蓄而設的特種私人房屋。

當然買綠置居屋者除了有機會花出一生積蓄供樓,最後也有可能在後來放售而套現儲蓄,甚至獲利,但這意味著房屋成本的代價將會轉移至後來者或新世代,讓公屋成為了前者掠奪後來者財富的政策。

綠置居的最大問題,就是徹底改變公屋供應的性質,侵蝕公屋應有的功能。新公屋供應轉租為售,意味著每將一塊租住公屋土地作私人賣樓,香港少了一些公屋資源解決房屋問題,那誰還可以代言劏房小童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