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同時刊於香港旅遊管理情報之Facebook 專頁
還記得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和《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的廣告中,大字標明需「推動創意旅遊」。但兩者不但令人覺得政府沒有政策推動創意旅遊,更令人覺得政府連創意旅遊是甚麼都不清楚...
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和《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的廣告中提及推動創意旅遊(圖:政府新聞處)
甚麼是創意旅遊?
創意旅遊的概念出現於千禧年代,其概念是在傳統的文化旅遊上進一步延伸 - 由過往單向性向旅客講解,轉移為雙向性的互動。簡單點來說,就是讓旅客透過活動「落手落腳」去體驗當地文化。而創意旅遊的「創意」亦可解作「創意產業」的意思,是指透過讓旅遊業與創意產業互相合作來提升吸引力。創意旅遊無疑有助推動旅遊走向多元化發展,更有助帶動其他行業(特別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而創意旅遊有助為文化建設帶來盈利,有利相關設施的營運。
與其他旅遊模式最大的分別,就是創意旅遊十分強調雙向性。因此,旅客的參與和與旅客之間的互動是十分重要。亦因是文化旅遊的延伸,故創意旅遊同樣著重於非物質文化多於物質文化。基於各地均有不同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因此創意旅遊有助為旅遊目的地帶來較高附加值和購買力。在創意旅遊下非物質文化和傳統因而變得更有價值,因此提供了更大誘因去保存文化和傳統。而在推動創意旅遊的過程中中小企擔當的角色遠比政府為重要(此特點與利基旅遊十分相似),原因是他們遠較政府了解非物質文化。
創意旅遊屬於新的旅遊概念,與傳統的旅遊模式有著很大的分別(圖:立法會)
簡單總結一下,創意旅遊是一種透過旅客參與來體驗旅遊目的地自身獨有的非物質文化。若要推動創意旅遊,「參與」和「非物質文化」缺一不可。還是不明白?不要緊!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例子 -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旅遊推廣機構Wonderful Copenhagen於早前公佈2020年發展策略(Strategy 2020),封面只有一句句子 - 「我們認識的旅遊模式已經結束(The end of tourism as we know it)」,第二頁便寫著「邁向本地化的新開始(Towards a new beginning of localhood)」。行政總裁漢森(Mikkel Aarø Hansen)指出過往的旅遊就是大量遊客前往旅遊目的地,利用數天時間參加與當地毫無關聯的消活動。而旅客依賴官方、專家或廣告了解當地景點與文化。漢森指出,未來的旅遊發展應循着當地居民、旅遊業界與旅客一同體驗本土的方向發展。發展策略指出了未來旅客和當地居民的角色,兩者應該互相配合才有助於旅遊發展。旅客的的角色將會是「臨時居民」,透過體驗來了解旅遊目的地真正和地道的一面。這同時有助旅遊目的地,變得更獨一無二。當地居民的角色是一個目的地的附加值,因為真正的旅遊體驗完全取決於當地居民的態度。哥本哈根的例子,正正是朝創意旅遊的方向發展
Wonderful Copenhagen發表的Strategy 2020,封面只有一句(圖:Wonderful Copenhagen)
Towards a new beginning of localhood - Strategy 2020(圖:Wonderful Copenhagen)
不見創意 更見重創
看過外國的政策,我們不妨再看看香港的政策。若從字面去看《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唯一符合「推動創意旅遊」的政策就只有《財政預算案》中第111段(二):
「進一步推廣旅遊產品多元化,包括邀請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分別就具本地特色的旅遊項目和綠色旅遊產品,向活動主辦機構和旅遊業界提供資助,以鼓勵發展更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吸引更多旅客訪港」
然而,旅遊專員卻表示「申請項目需具備香港傳統文化特色,與坊間的本地導賞團不同」。至於何謂與坊間的本地導賞團不同,旅遊專員則沒有說明清楚。事實上現時有不小坊間的導賞團已具達香港傳統文化特色,部份更已具創意旅遊的概念。他們利用有限的資源和人手,透過互動的形式向本地市民和旅客推廣香港獨有的文化和提來特有的旅遊體驗。旅遊專員的一番說話,簡直是抹殺了這些團體的希望。政府的政策不但不見創意,更見重創。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是其中一個致力推廣香港傳統文化特色的團體(圖: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筆者早前曾撰寫一篇名為《口裡說支持 政策卻很誠實》的文章,內容為批評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原劃作康樂及與旅遊業有關用途的馬灣南部用地作住宅用途。其實除了馬灣南部用地牽涉到香港的旅遊發展外,另外有兩幅地亦影響著推動創意旅遊。這兩幅地均屬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圖下的綠化地帶用地,鄰近前馬鞍山礦場遺址。十多年前沙田區議會便曾提議將馬鞍山礦場遺址發展成「香港礦山公園」,但最終不被政府所接納。直到近兩三年一個非政府組織復修了他們在礦場內的建築物,更舉辦大大小小的特色活動。早前有關團體接受傳媒訪問時更表示將一方面向政府建議把礦場遺址規劃成主題園區或展覽場地,另一方面自行研究局部開放礦洞和保育礦場。儘管非政府組織出心出力保留這段被人遺忘的礦業歷史,但政府卻不聞不問。更加計劃不斷在礦場遺址附近大興土木,批准私人發展商興建住宅後再主動提出改劃土地用途。
施政報告提出改劃兩幅鄰近馬鞍山礦場遺址的綠化地(橙色兩點)作住宅用途(圖:規劃署)
沙田區議會曾倡議保育馬鞍山礦場遺址為礦山公園(圖:馬鞍山民康促進會)
非政府組織致力於保育馬鞍山礦場歷史,近日更舉辦全港首個礦山挑戰賽(圖:鞍山探索館)
從《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和馬鞍山礦場,均反映出政府未能準確理解何謂創意旅遊。單是一再加重身為法定機構的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角色,便可見一斑。政府還未了解到除大眾旅遊外,其餘旅遊模式均需「由下而上」來推動。現時政府莫說推動創意旅遊,連推動最基本的大眾旅遊亦相當不濟。究竟政府何時才肯認清這個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