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說好了的社區布藝中心呢? ——官方推動社創計劃的矛盾與教訓

文: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梁志遠博士

商務及經濟發局局長邱騰華日前宣佈跟進施政報告建議,成立秏資不菲的「深水埗設計及時裝基地」(下稱基地)。同處深水埗一隅,棚仔布販及義工共同倡議的「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下稱中心)卻慘被局長拒諸門外。難怪一眾布販及義工會藉著一月十六日政府於深水埗區議會舉行基地簡介會時進行抗議,要求跨部門正視身處時裝業「下游」的棚仔的搬遷安置,並將中心建議納入到基地計劃當中。事件不單反映了政府不同決策局各自為政的尷尬局面,更突顯了政府插手社會創新計劃時,仍然恪守閉門造車的習慣,只懂挪用民間始創的智慧,選擇性地諮詢、支持及選定合作對象,卻忽視由下而上自我生成的社區營造動力。即使邱騰華在被質問時改口邀請棚仔參與,但仍然無法回應有關基地建議涉嫌抄襲及事前全無與棚仔布販及文創團體諮詢溝通的事實。

一邊廂,官辦的「深水埗設計及時裝基地」是政府及時裝業界龍頭與市建局合作的項目。初步資料顯示,基地以優惠租金租借通州街重建項目中的5層商業平台,發展成設計及時裝基地,預期於2023-2024年落成。目標、營運方式及基本對象竟與之前的民間建議類同,只是規模更大和更多資源更多罷了。雖然基地現時的建議仍是十分初步(尤其是有關財政營運及社區協作模式完全欠奉),但這多少都反映了政府開始明白文化產業與旅遊經濟是可以互相促成的,而政府也應有一定的角色。

那邊廂,近年民間社會其實早已自發創造出不少社區營造及規劃參與的建議,包括天水圍天光墟先導計劃、社區食物生產中心及是次基地建議的參照對象「深水埗社區布藝中心」等。事緣在2015年10月,棚仔布販接獲食環署清拆搬遷的指令後,不單堅決不遷不拆,更開始與一眾義工積極進行社區規劃參與,主動邀請食環署官員、區議會議員、其他持份者及地區團體在2016年年中進行了兩次規劃工作坊,訂出了中心建議的初稿。棚仔仝人繼而在2016年12月,率先在立法會公聽會上發表了「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社企計劃書,要比同時期食環署默許的「布藝中心」及陳婉嫻與鍾國斌提出的「東大門」,來得更早及更具體詳細。

細意對比,我們可以發覺兩個表面上十分接近的構思其實存在一定根本的差異,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探索到官方推動社創計劃時候出現的主要問題(詳見附表)。第一是有關營辦者的背景問題。基地的營運者一開始就內定是「香港設計中心」,其背後的網絡包攬了時裝設計院校、功能組別議員及業內領頭人士,更長期獲政府提供財政支援。作為元創方(PMQ)創意中心的營辦者之一,這個半官方機構資源權力龐大,但表現差強人意,是否足以推動本土時裝創意產業往績成疑。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成敗,納稅人未來數年卻必需為此方案埋單。第二是有關官方推動社創計劃的有形無實問題。政府介入社創計劃的「成績」有目共睹,包括美食車計劃、西灣碼頭工程、旺角熟食墟市建議及天水圍天秀墟等等。這種原來由民間團體倡議而成的社創計劃,最終得到政府的政策及資源支持原意可來是好的。但在落實執行時,往往都予人離地抄襲、畫地為牢及追捧跟風的印象,完全忽略在地文化土壤,輕視規劃參與及拒絕協商溝通(尤其與基層持份者或團體)。最終,這些社創計劃都淪為個別長官的形象工程及某些既得利益團體的囊中之物,並未有真正帶來社會創新、共融及改變。

正如台灣的社區營造經驗表明,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應該先有文化,才有產業,絕不能夠本末倒置,利益先行。再觀乎香港小販墟市發展的經驗,棚仔布市場亦並非政府高明規劃形成,而是由於40年前,基隆街的牌檔布販為了配合興建地鐵而遷移到當時偏遠的現址。布販為求生存及避開競爭,唯有另闢曉徑,廉價售賣二手貨尾,即俗稱的「士多布」。

繼後又轉型零售特式布碎,以「散剪」式的營運方式,建立起與時裝設計學生、社區居民及各種藝術工作者的客戶網絡;最終一點一滴地形成「一條龍服務」的布市場,殺出一氣血路。究其實,基地現時建議的社創方向,其實就是建基於棚仔布販的「產、消、銷」策略及附近文創單位的「創意整合」的努力實踐上。基地未來需要的,其實是如何了解、扶持及結合這種無序有道的民間力量,而並非據為官方的政績。

話說回頭,食環署其實亦早在2016年已經積極回應了棚仔的其中一項建議,承諾撥出通州街臨時街市第四及五座作為「布藝中心」。只是因為食環署拒絕回應中心的建議,堅持私下與設計院校商討,至使進度遲緩,造成基地建議比「布藝中心」來得更早更進取的印象。事實上,市政部門願意協助設立由下而上的創意中心是值得欣賞的一步,也比基地空降的建議更為貼地,只是當中的進展交代及社區參與仍然十分不足。

世態炎涼,即使政府口頭認同基地可與棚仔產生協同效應,但從一眾高官從未向上年度一口氣嬴得「香港規劃師學會周年大獎」及澳洲Wendy Sarkissian Award兩項大獎項的棚仔仝人送上祝福,相反卻將「布藝中心」建議束之高閣,對布販安置資格處處留難,的確很難要求民間社會對基地未來的合作邀請表現信心。政府推動的社創計劃如何可以有效地得到相關持份者的衷誠合作的確不易,期望未來成立的基地可以溯本追源,重視基層持份者的角色,裨益整個社區,而非一小撮的既得利益者。

參考資料:

*香港設計中心是一個非牟利設計專業組織,成立於2001年,由五個業界組織聯合組成。香港設計中心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援,主要的工作範疇包括宣傳和推廣香港設計;推廣設計領導及持續進修;推廣傑出設計;以及培育設計企業家等。但香港設計中心同時一直參與營運上備受爭議的元創方(PMQ)創意中心。
**端視乎鄰近的露者者安置進展, 但通州街街市內部改裝工程已經正在進行中
*** 同期配合三座布販及相關行業攤檔進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