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街坊重返利東街 導賞團延續民主規劃訴求

街坊重返利東街 導賞團延續民主規劃訴求

八年過去,原利東街街坊、其他重建區街坊和關注市區重建的市民,再一次回到利東街裡,舉辦民主規劃導賞團與流動攤檔,繼續當日要求由下而上規劃社區的訴求。

走入街道,兩旁再沒有囍帖商店,也再起伏不大的唐樓。取而代之,是一個跟新天星碼頭極為合襯的仿歐陸式商店街。正在裝修的店舖,有名貴化妝品專問店,也有名牌服裝店。色士風手奏出的聖誕歌聲,還有駱驛不絕的睇樓人士,但通通都不及重現利東街的黃幡搶眼。

整個H15項目最終被發展成樓盤「囍匯」與及商場「利東街」,雖然市區重建局曾經表示,有意將商場打造成出售婚嫁用品的地方,但不少原囍帖街的經商者,均無力重回新利東街營運。

八年前,街坊與來自不同界別的支援者,通過不斷的會議同籌劃,設計出全香港第一個民間發展規劃方案「啞鈴方案」。他們主張分階段重建利東街,過程中保留街道中段舊樓讓舊街坊繼續居住同營商,並透過地積轉移在街頭街尾興建高樓,在發展同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可惜,市區重建局曾經聲稱採納啞鈴方案,但在最終方案裡,既無保證所有受影響須復業的原租戶有回遷權,亦無將關注組重視的「樓換樓,舖換舖」原則納入其中。而重建後的利東街,亦都完全失去以往特色,所有囍帖商店同社區網絡被連根拔起;只剩下由私人業主高度管理的公共空間與商店街。

關注組與市民今日重返利東街,導賞員沿路講解回憶昔日未重建時的風景,仔細介紹該處昔日的建築物,當然也少不了當年民間規劃的「啞鈴方案」。同樣面臨市建局迫遷的衙前圍村街坊到場亦有到場支持,與利東街街坊同氣連枝。

而新利東街雖然設有24小時開放的公共空間,但均由利東街的業主管理。事實上,在導賞期間物業管理員亦曾經一度召警察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