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中港矛盾就提經濟
香港社會很奇怪,每當遇上中港矛盾問題,總有建制人士跳出來,語重深長跟大家說衝突會影響本港經濟。無論是佔中、白皮書、東北發展,甚至自由行問題上都一樣。先恐嚇後議價似是慣用的談判手法,而影響行業收入的經濟問題,向來是泛民議員不敢碰觸的敏感問題,一不小心觸礁會失去選票,傳統觀念「阻人發達」是大忌。當年領匯上市政客們深知會產出社會問題,但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有多少人有勇氣出來發聲?於自由行問題上,泛民應該團結去限制自由行的人數。
製造幻想經濟恐慌
建制派提出香港零售銷售貨值於2014年6個月連續下跌,同時,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表示「零售業正踏入「寒冬期」,並已留意到旺角、銅鑼灣有街舖「落閘」後沒有人再承租。」。
同時自由黨委託林本利就自由行問題作出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間,香港受惠於自由行,零售業興旺並帶動本地生產總值增長,本地市場消費開支大幅增加8190億港元零售業就業。」,同時如「自由行若削減兩成香港將損失400億」及可能令「青年及低技人士或面臨失業」。報告明顯是回應在2014年5月特首梁振英參與策略發展委員會討論時,有人提出減少兩成自由行旅客這建議。
泛民應向港女借鏡
建制派提出一堆經濟恐嚇,就像將建議限制自由的的人塑造成破壞業界,或全港利益的人。不知何解,總有人心裡會像因貪玩而打破了爸爸古董花瓶的小孩一樣,不知所措地問道「咁、咁、咁、咁點算呀?」。科學精神不反對人盲從所謂學者之言,而且經濟不是考慮社會問題的唯一考量點,雖然說香港是經濟成市,香港人再利字當頭也好,畢竟社會不是鐵板一塊。
在陳腐的老套電視劇古裝劇橋段中,總有個病態賭徒角色,為賭而賣祖屋、賣老婆、最後流落街頭。但是再爛的劇本都有鋪排,不會無源無故、又或為一兩銀賣去所有家當及賠上妻兒。說白點,對著自由行問題,可以帶著港女口吻地說:「你出得起咩價先?」。可以罵港女貪錢及物質主義,但佢又可以回一句:「大家各取所嗜,你可以找其他人架」。為什麼面對著自由行的壓力,為香港帶來了壓大的社會、政活成本,同時為香港帶來的收益又不是想像中大,又加上利益的最大得益者其實是大財團,而非一般市民。在大眾的角度,根本找不到有什麼合理的理由去反對限制自由行。
自由行的種類
自由行旅客的種類可分為「過夜及不過夜」、「廣東及非廣東」。於2013年首6個月,不過夜旅客佔整體個人遊旅客約6成5,共826人次。同時逾9成一簽多行旅客為不過夜旅客,這類旅客人數雖多,但人均消費只有約2500元,相較過夜旅客平均消費約8200元。而廣東省及廣東省以外個人遊旅客平均消費分別是5000元及13116元。因此,限定自由行的對象,可以先由人數多但低消費的廣東一簽多行及不過夜旅客入手,如限定簽證及不過夜要徵收稅款等。
表面問題得以舒解
另一方面的社會問題是本港硬件配套不足,例如因酒店不足而出現非法賓館、對交通工具如東鐵造成壓力等。立法會功能組別批發及零售業界,自由黨自動當選零票議員方剛認為政府龐設法分散遊客,可減少遊客對本港市民的影響、紓緩怨氣,同時可保住本港經濟不致大幅下滑。其實在2014年1月份政府公佈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中,提及到香港的硬件配套的提及與配合,可算是有回應社會的初步訴求,初部減低自由行對本港居民造成的不便。但未有根本性地去解決一簽多行辦證費及水貨客等所帶來的問題。
不解之深層之問題
自由行的最大得益者是大財團及地產商,而一般市民能在當中能分享到的減去需付出的代價後,利益沒有想象中大。根據方剛所言,商舖租金及業界平均薪金分別攀升78%及73%,可見租金的上升比工資方升幅度微高,同時。但如呂大樂教授所講,自由行背後是帶著社會深層次的矛盾。一方面自由行令香港不少物價的價格上升、租金上升,同時也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成本。
同時,自由行同時意味著中港間在文化以及生活上有更緊密聯繫,不知不覺間很多生活設施及價值觀共享。共實不過夜的自由行除了反映著水貨客的問題外,其實同時也意味著香港與國內城市,特別是深圳與廣州之間的隔閡較過去為小。但事實上在文化及價值觀上的差異是中共希望縮小,磨滅地方特色及實行大中華強國幻想的確可以方便管治,普教中就是一例了;而自由行無疑也是拉攏及拉近中港間的差異手段。
當冷靜下來看到社會成本上升,加上香港社會結構因素,其實所謂的收益的確對低下階層來說不算有什麼大得益,但自由行的成本卻要全港市民所分擔,而且最受影響反而是與不過夜個人遊在生活上接觸最多的基層市民。即使數據再漂亮,香港人心中的尺度是整體生活質素的考量。不奢望建制派的議員,希望各位民選的泛民議員,可以在立法會中在自由行問題上為香港人一方面談個好價錢,同時也取得應有的非物質資源,例如尊嚴。起碼要有港女不怕做剩女,也要有尊嚴的勇氣﹗來個沒女大翻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