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發叔塱原囤地「發保育財」 高官議員東北齊搵銀

劉皇發

特區政府再次示範「有這樣的隊友,不需要敵人」的鬧劇。負責推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的發展局長陳茂波被發現在古洞北囤積農地之後,本網記者調查發現,身兼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的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及其直系家屬,同樣透過公司囤積新發展區的土地,包括位於將被高價徵收為「自然生態公園」的塱原濕地。若果發展事成,按現時賠償率可得到接近4500萬元賠償。雖然有如此大的潛在利益,但是發叔和波叔一樣,從未向公眾或立法會申報利益,打算「悶聲發大財」。

劉皇發作為大股東的「宏景投資有限公司」和「永同益置業有限公司」,先後於1992年和1997年買入被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劃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的三個農地地段,分別為丈量約份92號地段188、203及800號,總面積37461.6平方呎。由劉皇發女兒和女婿等人持有的富安國際有限公司,則在2007年買入丈量約份92號地段802號,面積9583.2。以現時地政總署「新市鎮發展區特惠補償率」,每平方呎的補償價為948元,發叔及其直系家屬旗下的公司,可以因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獲得接近4500萬徵地賠償。

● 徵地30多公頃搞「生態公園」 賠償過30億本地最貴保育項目

DSCF2375

面積達到37.2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徵地計劃,本身就涉及龐大的利益輸送,然而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中一直沒有引起多大的爭議。「自然生態公園」大部份為私人土地,按目前的「新市鎮發展區特惠補償率」粗略計算,徵地涉及超過30億公帑,相信是香港有史以來花錢最多的保育項目。這筆錢小部份落入近年於塱原囤積農地的發叔和地產商(包括長實和新鴻基)的口袋,大部份則由上水各村的原居民地主瓜分。

要問這筆公帑是否洗得冤枉,可以從兩個角度探討。首先是農地賠償價是否定得太高?根據政府的數字,政府將動用300億作賠償162公頃私人土地業主以及整個區內被逼遷居民之用。根據高鐵賠償方案的經驗,賠償予被逼遷居民的金額大約是賠償給地主的20份之1,可以推算政府對新界東北新發區內每平方呎農地的收購價將高於1000元。換句話說,無論如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內的農地收購價,起碼會有最新公布的「新市鎮發展區特惠補償率」,即每平方呎948元。

那塱原農地的市場價格又是多少?由於塱原濕地一直是環保團體的重視保育對象,城市規劃委員會從未試過批准在雙魚河和石上河之間農地的改劃申請,因此該區的農地價錢一直不高,交易亦不活躍。兩個於2007年成交的農地地段﹝丈量約份92地段764及807號﹞,每平方呎的成交價為約100元及60元。房產發展研究中心的姚松炎博士日前在網上撰文,指出按照香港法例第124章《收回土地條例》第12條(c),「收地價毋須計算改劃用途後既價值,即係政府只需以農地市價……收購就夠」。政府有權不用,而選擇賠償更多給地主,包括給四千多萬發叔及其家人,就免不了利益輸送的指控,特別是這次徵收塱原農地並不是用來作高密度發展,而是徵收來作保育,難以說政府「與民爭利」。

政府除了沒有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權力來節省「塱原生態公園」的徵地開支,也沒有用其他法定權力去保育塱原濕地。例如,其實政府可按照《城市規劃條例》,將塱原濕地的核心範圍規劃為保育地帶,打消農地業主囤地再申請改變土地用途的誘因;又例如,最近政府才按《郊野公園條例》制訂指定令,令大浪西灣、金山及圓墩的郊野公園「不包括的土地」得以納入各自的郊野公園範圍,年前買了大浪西灣私人農地及舊屋地打算搞富豪俱樂部的魯連城,從此不能再在大浪西灣大興土木。

● 試圖藉「自然生態公園」 一次過擺平原居民及環團

Screen_Shot_2012-10-18_at_3.24.41_PM_600x0
「塱原生態公園」高價徵收30多公頃農地,最大得益的是上水鄉的原居民社群。圖為大力支持新界東北發展的上水鄉委會主席侯志強。

政府連番有權不用,要以現時機制最高的特惠補償率送起碼30億予主要是上水鄉原居民的塱原濕地地主,令人懷疑塱原濕地成了政府收買上水鄉原居民社群的「大肥肉」。長春社高級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以高價徵地模式發展塱原生態公園,只是「兩害相衡取其輕」﹝一害為向地主輸送利益,一害為塱原濕地被破壞),因為「佢地(農地地主)鑽空子叻過你好多,無論是指定為郊野公園,或者規劃為保育地帶,他們都有方法破壞生態。政府收回才能對塱原濕地帶來最大的保障。」因此,本地環保團體普遍支持徵地方案,甚至建議政府擴大徵地範圍至南北兩邊。

李少文表示,環保團體自落馬洲支線工程時已爭取政府以公帑保育塱原濕地,但政府一直出口術,沒有任何實質行動。要等到推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塱原保育方案才正式被提上枱面。據悉,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將東北發展和塱原保育綑綁在一起,變相以公帑保育塱原濕地為條件,希望本地環保團體不要反對整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下一篇新界東北報導,將會進入「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的擬定範圍,了解計劃將如何影響當地農民的生活。

記者:Kayee Fung 、朱凱迪
編輯:朱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