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間成立東大嶼都會關注組 力抗香港最巨型大白象工程

民間成立東大嶼都會關注組 力抗香港最巨型大白象工程

新聞稿2016年11月8日

20個地區、環保和專業團體今日公佈成立東大嶼都會關注組,抗議政府「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東大嶼都會大型填海計劃。團體認為政府帶頭破壞程序公義,無視數年前《優化土地供應策略》諮詢下,多數巿民反對填海的結果,將東大嶼都會計劃內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倉促地提交上上屆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及工務小組。在2014年特首梁振英宣布東大嶼都會計劃計劃三個月後,發展事務委員會只有90分鐘的討論, 便批准該項目. 立法會剛於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內討論「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關注組早前去信立法會要求政府就「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提供更多已經或將會完成的研究和報告文件,並就東大嶼都會計劃召開公聽會,以及工務小組應將中部人工島策略性研究撤回。

關注組質疑政府在「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仍無提供充分的資料證明此發展項目的需要,如東大嶼都會與解決未來房屋供應的關係、1200公頃的土地需求源頭、10%土地儲備的研究數據等資料從缺,加上政府未能掌握棕土、短租及閒置官地等土地分配情況,反映政府推行東大嶼都會計劃的理據薄弱。計劃涉及大規模填海和多項大型基建,關注組憂慮有關項目將會成為香港史上最昂貴的「大白象工程」。

在東大嶼都會關注組新聞發佈會中,各團體就人口及房屋供應、交椅洲填海的技術難度、環境影響和堅尼地城相關規劃提供意見:

守護大嶼聯盟成員、任憲邦博士表示:「香港人口將會在2043年達至822萬的高峰,並會在2064年回落至781萬,為不可預期的額外10%人口增長和土地儲備而大幅投資填海計劃並不明智。此外,政府聲稱計劃將為香港人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間,但若果東大嶼都會人口密度達40至70萬,該區將會比灣仔、甚至觀塘現時的居住密度更為擁擠。」

基建工程師Ronald Taylor認為:「暫時政府未能提供任何研究列明風險評估。但根據以往相關的填海工程經驗,東大嶼都會在填海和交通連接等將會非常困難和有極大風險。香港是否有能力承擔一個近乎天文數字的工程?」

創建香港行政總裁司馬文質疑:「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預計可行性研究預計在2017年完成,根據早前研究概要,大嶼山保育策略部分應經在2015年完成。政府應該公開有關中期報告,讓公眾了解有關計劃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另外,政府若興建道路由港島區連接東大嶼,並通往梅窩和東涌,不受發展審批地區圖保障的南大嶼地區將會受到發展威脅,其他鄉郊地區常見的傾倒泥頭、砍樹、破壞極具生態價值的生境將會在南大嶼擴散。」

西柚辦公室執委葉錦龍和守護「加園」聯盟成員黃健菁表示,堅摩規劃將會是東大嶼都會的「橋頭堡」,估計現時的改劃是為了興建連接東大嶼都會的天橋,而西區的居民亦擔心有關計劃會為該區帶來更大量的人口和車流量。

坪洲填海關注組召集人馮錦霖指出:「在「優化土地供應」的諮詢時,市民強烈反對各種填海的計劃方案。有關意見在呈交上立法會的文件中卻被簡化為支持多管齊下方案,包括填海計劃。」

多位立法會議員(包括姚松炎和朱凱廸)向關注組表示關注東大嶼發展計劃,他們會繼續在立法會中跟進。

據關注組了解,政府曾聘請顧問在2015年展開的「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可行性研究」(預計2017年完成,希望能取得中期報告以供公眾參考)(1),以及「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預計2016年完成,卻從未表示予以公佈)(2)。關注組希望政府盡快提供「香港2030+」及東大嶼都會計劃已開展研究的報告和文件,否則民間社會難以在諮詢期內就相關計劃作出判斷和提供意見。關注組表示將會短期內舉行民間諮詢會和街站,讓公眾更了解關注組對東大嶼都會計劃的質疑和參與討論。

東大嶼都會關注組成員:
土地正義聯盟、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中西街坊(社區報紙組織)、伊甸方舟、西貢之友、守護大嶼聯盟、守護「加園」聯盟、守護堅城關注組、坪洲填海關注組、爭氣行動、活在南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島嶼活力行動、創建香港、無塑海洋、綠色大嶼山協會、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撐香港 SupportHK、薄扶林居民聯盟、Hong Kong Outdoors

參考資料
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可行性研究」(規劃署進行中的研究)
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土木工程署批出的顧問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