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分享過大埔近蕉坑一個例子,指出政府一邊指無地起社區設施,一邊就改劃「政府、機構或社區」(GIC)作豪宅,今次就分享一幅前軍營地的規劃,可以看清政府如何「重私輕公」,讓曾建議作居屋/夾屋以及社區用地,變成只有豪宅、少數上流人士的用地。
位於屯門青山公路的前掃管軍營(又稱寶隆軍營Perowne Barracks),佔地26.5公頃,根據1995年的「香港八個主要前軍事用地的未來用途的顧問研究」中,顧問建議作住宅用途,當中除了興建1,100個中密度私人住宅單位,亦包括如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苑的公營房屋,共2,040個單位,還有「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及休閒用地。
2010年,規劃署完成的「屯門東可發展房屋用地的規劃及工程檢討可行性研究」,掃管軍營北部分別建議作「住宅」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現址分別今日變成樓盤滿名山,平均呎價約$30,000左右,旁邊為哈羅香港國際學校,平均學費為$140,000至$190,000。至於掃管軍營南部兩幅地皮,則劃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現時大部分租予非牟利團體國際十字路會,作廢物分類及循環再用收集站等社區用途。
2014年11月,政府再把掃管軍營南部由「政府、機構或社區」改劃為「住宅(乙類)」,其中佔地2.18公頃的一幅地皮,2016年由恒基系內的香港小輪,與商人郭炳湘合組財團以27億投得,預計興建1,800伙中小型單位。餘下佔地2.72公頃的地皮,三年前亦已放入賣地表內,一直滾存至今。
前軍營用地的規劃,由公私用途兼顧,到幾乎清一色全為私人市場服務,然後政府及部分人士就將問題矛頭指向無法徵用郊野公園,以至填海及開發農地,房屋問題嚴峻,是單純土地供應還是土地分配的問題?大家心知肚明。
又要再次強調,根據「土地大辯論」的諮詢文件,直到2046年,估算基建及社區設施用地短缺為720公頃,當需求如此迫切,為何又會改劃作豪宅?前掃管軍營具一定的歷史價值,現時由非牟利團體用作社區用途亦正是活化歷史建築的例子,這幅落入賣地表的地皮,是否應考慮從賣地表中剔除作社區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