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磡村原址為誰發展?

IMG_12

(獨媒特約報導)今天規劃局就大磡村綜合發展計劃向黃大仙區議會進行諮詢,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和區議員及星河明居業委主席譚香文聯合在昨日(2013年1月7日)下午召開記者招待會,他們擔心前大磡村用地將會興建屏風樓,又質疑興建酒店的理據。對於不以公營房屋為主的新規劃建議,他們質疑違反當年的引用《土地收回條例》的理據,或招致司法覆核。

大磡村是於2000年3月,由政府根據《土地收回條例》收回並清拆,當時的建議是興建公共房屋及學校,原初計劃是將土地交予房屋署。房屋署當年為配合政府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曾計劃在大磡村現址興建全港首個「綠色屋邨」,並享有空中花園、污水再用及太陽能發電等設施,提供約三千多個單位。然而,收地之後計劃並未落實,或與當年樓市大跌,政府出招「救市」,「八萬五」已不再存在等因素,前大磡村土地足足空置了12年。規劃署最近提出的兩個方案,兩方案均建議興建六座住宅大廈、一座酒店及一座辦公室大樓,分別只在於六座住宅大廈的分現,方案一建議「四私樓二服務式住宅」,方案二則建議「三私樓三居屋」。

th03

譚凱邦表示,如今政府提出的方案完全沒有提及興建公屋,相反卻以私人樓宇以及商業用地為主。他認為這片如今被稱為「鑽石山綜合發展區」的土地,應該以公屋及居屋為主。雖然是次記者會以「樓,為誰而起建」為主題,但記招上在這方面的探討卻比較少,環保觸覺要求發展要配合古蹟,作為附近屋苑星河明居的業主譚香文,則希望樓宇可以分散而建,減低建作物的高度。

IMG_3 IMG_7

譚香文:「起甚麼樓都無所謂,只是不要屏風樓」
譚香文強調她是以星河明居業主和主席的身分出席記招(譚同為黃大仙區議會當區議員),在會上多次強調興建屏風樓對星河明居的居民帶來的巨大影響。她展示規劃署公布的側面和正面平面設計圖,表示新建的6棟40層高的大廈將會正好遮擋住龍蟠苑、星河明居等的景觀。而且根據方案二的切面圖,6棟大廈將會以兩兩相疊的方式興建,在兩層密集的樓宇結構遮擋下,不但造成了「樓望樓」的局面,連海風和陽光都幾乎被擋絕。

th02

隨後記者被帶同星河明居50樓住戶陽台觀望大磡村全景,譚香文在闡釋可能造成的屏風效應的同時,表示她不關注興建甚麼類型的房屋,最重要的是政府有否考慮到屏風樓對龍蟠苑和星河明居等居民帶來的負面影響。譚香文建議將原本計畫興建的40層樓宇改為20至25層,與前方位於新蒲崗的工廈相同,這樣就不會擋住海風吹向龍蟠苑和星河明居以及光線的透入。至於政府是打算興建更多的居屋,或者更多的私人樓,有沒有公屋,或者只是興建私人樓和商業大廈都不是她關心的重點。「現時輪後公屋的人有廿幾萬,我們是不反對政府解決樓房的短缺的問題,塊地丟空落十幾年是時候要用來建設起樓,但是起咩樓呢? 幾高或者幾多?我們關注的就是市民擔心的所謂屏風樓……」

譚凱邦:樓宇分散佈局,「三寶」原址保留
前大磡村的三項古蹟所在地分散在地盤中心區域,現時政府擬將三個古蹟搬遷到活水公園,譚凱邦認為大磡村地盤相當大(約7公頃),絕對有空間去原址保留「三寶」(大觀園四號石屋前喬宏舊居、前皇家空軍飛機庫以及其附屬設施機槍堡)。另外譚認為GIC (機構以及社區用地)發揮緩衝中高密度樓宇和提高環境用地的功能,希望政府在犧牲GIC用地的時候要釐清「樓為誰而建」的問題,犧牲要有價值,用來興建居屋公屋比較合理,如果興建私樓則必須提供更多限制,包括100%港人港地、價格限制等等。

th01

記者:Cammie Cheng、May
編輯: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