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基層住屋訴求被忽視,團體倡社會住房

基層住屋訴求被忽視,團體倡社會住房

圖:(左起)青年拒當樓奴鄭家榮、捍衛基層住屋聯盟嚴碧芬、順寧道關注組街坊何先生、論壇主持人

(獨媒特約報導)「土地供應不足,基層市民上樓難」近乎是公認的問題。特首梁振英雖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及每年會提供15,000個新的公屋單位,連同收回可供編配的單位,總數將超過22,000個。不過相對於超過20萬的公屋輪候個案,明顯在短期內都未能滿足需求。團體上週六在街頭舉行「「長遠房屋策略」即係點?~一個草根立場解讀」,期望帶出基層市民對住屋需求的訊息。捍衛基層住屋聯盟嚴碧芬指出,政府並非無地,只是「無心」興建公屋。青年拒當樓奴鄭家榮亦批評政府退出房屋供應的主導角色,造成現時「地產霸權」的局面。

樓市危機,一觸即發

嚴碧芬在長遠房屋策略論壇上表示,現時社會正陷入「一定要買樓,因樓價一定會升,認為買樓是萬無一失」的情況。青年拒當樓奴鄭家榮補充指,樓宇炒賣會對本港經濟造成不良影響,一旦美國於2015年加息,本港的樓市泡沫便會爆破,造成「負資產」的湧現,
甚至導致本港的經濟衰退。鄭又指出,現時資金只流向地產、金融,使其他產業如科研、環保等未能得到資金的幫助,長遠而言,香港經濟發展難有進步空間。

引入「非商品化」住房

鄭家榮又認為,青年有基本的住屋權,這個權利應當受到尊重。他批評政府漠視青年人的住屋需要,「非長者的公屋申請現已超過十萬宗,明顯地看到公屋數目嚴重不足」,促請政府應加快興建公屋。他又指,最低工資的推出使「稍為勤力」的市民失公屋輪候資格,是十分荒謬的事情。嚴碧芬則認為,政府應將房屋分為「商品化」及「非商品化」房屋,作為長遠的房屋策略,炒家只可炒賣「商
品化」房屋,而不可將作為市民基本住屋的「非商品化」房屋炒賣,使樓市可健康發展。她強調每人都有基本住屋權的權利,建議政府可興建不限於住戶於10年後會否再受到審查的「社會房屋」。

鄭家榮表示,長遠房屋策略於1987年已推行,一直是透過各種方法將市民推向私有市場。當年港英政府提出將部分不符合標準的公共屋邨重建為居屋,「配合」當時港人渴望置業的取向。同時政府亦推出自置居所計劃,如鼓勵市民置業的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又增加公屋居民成功申請居屋的機會。1998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又推出「八萬五」計劃、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等,訂定70%家庭自置居所的目標。鄭認為,當局規定公屋申請者或住滿公屋10年者必須接受全面的入息及資產審查,政府透過向有關住戶加租、取消公屋繼承權等,亦是加速將市民推進私人的置業市場的措施,造成現時市民入住需求及投資需求的衝突。

編輯: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