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在香港」旗幟在燈柱飄揚,宣揚社區鄰里關懷精神,另一廂政策卻不斷製造矛盾,本港社區規劃便是一例。規劃造成的矛盾和對立不限於市區重建拆遷過程,更隨時在我們的社區發生。名城外的行人路正是這制度下的產物。顯徑至大圍並無直接易達的單車徑,街坊因而取道名城外的行人路,但由於名城居民因安全理由投訴, 加上警方加強執法,街坊經常被罰款五百大元,久而久之部分居民與名城住客間的矛盾更甚。上星期更有網友拍下執法情況上載社交網站,引起廣泛討論。
警察不近人情? 名城住客太霸道?
相比斷續而迂迥的田心街單車徑, 利用單車經車公廟路出大圍市區方便直接,行人亦普遍較少。名城有兩個的住戶出入口位於該行人路,部分名城的住客認為單車威脅到住戶及在出入口等校車的學童,而向執法部門投訴。行人路上踩單車會對行人構成危險,然而顯徑至大圍欠缺便民的單車徑。問題出現並非街坊無視法紀,亦非名城住客霸道,卻源於路政署不切實際的道路設計。
追溯至八號幹線工程前,單車公園尚未成為馬鐵車廠時,該地一直有單車徑供遊人使用。後來八號幹線為預留位置興建行車天橋,路政署將車公廟路改道,剷去本來的單車徑及行人路,將馬路從現時路中心草叢位置繞到名城旁,令名城外僅留下狹窄的行人路,中間土地則浪費作草叢用。即使車廠上蓋不發展作名城,問題同樣會發生。預留行車天橋現尚在計劃中,接駁位於現時八號幹線天橋之間。
路政署:2016 年落成 事實「唔到」
運輸署訂於八爪魚天橋至顯徑體育館間的一段車公廟路興建單車徑, 但礙於不同部門間溝通需時,工程僅暫定於2014 年尾動工,最快2016 年中落成。有街坊建議寫信去部門反映工程遲遲未見影,但恐怕最後希望落空。原來街坊引頸以待的單車路工程, 未到名城第一個住客出入口已中斷, 對名城外人車爭路引發的危機視而不見。
假如能夠將名城外雙線行車路搬回草叢位置,在原地設置單車徑及花槽,當然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名城與顯徑使用的單車街坊共同得益。但當中牽涉金額定必高昂。即使在對面雲疊及田心村對開鋪設新單車徑,亦未必能克服要經常上車下車的煩惱。最可行的辦法是參考八爪魚天橋,在現有行人路興建較窄的單車路,至於當局是否會理會地區聲音,必須靠各方消除對立,共同指出問題核心,方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