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於早前進入第二階段公眾諮詢,並於五月十一日於青衣舉行了第一場公眾論壇和五月廿五日舉行第二場。筆者亦有出席第一場和發表意見,可惜論壇的制度是台下發言只有90秒﹑台上官員﹑學者發言就可無限壟斷發言,又沒有台下回應時間,令交流和討論未能得以真正和深入地進行。筆者故撰此文,望能發表一下意見,以解釋反對填海的人士絕非為反而反,和說明一下關於填海的討論為何一直未能得以好好討論。
「為下一代著想」只是糖衣毒藥
近年來,官員或建制派愈來愈打著「為下一代著想」﹑「一切都是為年青人而做」等等的旗幟去宣傳或推行政策,疑似體貼,好像很有遠見般,令人一度接受類 似的論述。於是,政府便可以大幅度填海,仿佛只要填海香港便可以繼續繁榮穩定﹑現在的年青人便可以得益,享受香港在數字上的表現繼續進步……慢著!他們曾 否詢問年青人想要甚麼?如果年青一代想要的不是無止境﹑無底線﹑只求數字金錢不求其他價值的發展,而是可持續﹑公平﹑自主或其他理念的發展呢?政府如斯為 下一代著想,會否因此更改現時政策的方向,甚至施政理念?「為下一代著想」只是糖衣毒藥,剝開了便會發覺是為權貴延續優勢。筆者作為九十後,只感覺到政府的虛偽!若然真的為下一代著想,政府應該盡力去理解和收集年青一代的想法和意見,而非以父權思維替我們決定一切,不尊重我們卻以我們作籌碼,無恥至極。
「為下一代著想」這漂亮的包裝除了從理念上有根本性的矛盾,從實際上也說不過去。不少年青一代,包括筆者身邊的同輩朋友都反對香港再填海,皆因不想再 看見香港苟延殘喘的生態環境再受進一步破壞,和認為即使填海也只是建豪宅,只會進一步推高樓價。如果政府所做的真的是為我們好,為我們著想,為何我們仍會 反對呢?這證明了政府所做的與我們所想的背道而馳!如果政府願意從六千多億的財政儲備撥多點錢予教育經費,相信絕大部份的年青一代會贊成,皆因此舉確是為年青一代著想,也是為香港的長遠發展著想,可惜曾司長只懂審慎財,自然不得人心。由香港政府提出「為一代著想」,不只在理念上矛盾,在實際上也不合理!筆 者不期望政府會修改荒謬的論述,但在此懇請呼籲大家別再受政府的廢話誤導。
支持者只懂標籤人「自私」 何不正面回應論點?
除了嘗試以偽真情打動香港人接受填海,政府,或支持填海的人,仍有一套論述,就是將反對填海的人通通打成是完全自私的一群。蘇偉文教授在諮詢上對中大同學的勸告(於我眼中為指控),是希望中大學生不要那麼「自私」反對填海,而應以香港整體長遠利益為依歸。作為一名中大學生,我認為他的指控實在不公,希望他會查看一下中大各學生組織的聲明,不單止反對馬料水填海,而是在香港任何地方進行未經詳細討論﹑倉卒並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填海!難道這純粹出於是自私 嗎?更何況,中大學生會的聲明更有非中大生,如理大生聯署,難道未能時常享吐露港海景的理工大學學生又是自私嗎?不少工程師也指責反對填海的人自私。難道他們支持填海沒有半點自私嗎?動輒罵人自私,是極不尊重的說法,而且在實際上矛盾。然而,究竟我們應否自私?人人都自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會說反對填 海的人在某程度上算自私,因為我們都希望可以保護我們的海港,保護大家的大自然。然而,環保在不少支持填海的人士中一文不值。所以,問題不是「自私」與 否,而是怎樣才算是「自私」。
自私,就是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他人的利益,甚至公眾利益。在不同人眼中,「利益」包含的是不同的東西,可以是金錢和物資﹑可以是錢財名利以外的價值。從 第一場公眾論壇市民的反應,大概可以了解到香港近年越加明顯的世代衝突,特別是對「利益」的理解和詮釋,和各自所持的價值觀。如以呂大樂教授《四代香港 人》的分析框架看,較年長的一輩,即第一﹑二﹑三代的香港人,從諮詢會上,筆者見到的是他們只重視錢﹑溫飽等等可量化的東西,對環保議題﹑社會公義﹑集體 回憶等等價值嗤之以鼻,甚至漠視不理,但年青一代,大部份八十後﹑九十後眼中的利益並不止於他們所理解的錢財名利!由於對「利益」的理解南轅北轍,動輒罵 人自私就不大公道了,反正在他們眼中錢以外的所有價值都是垃圾,要罵就應從實際角度出發討論。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認為填海對我們真的利大於弊,我們自然會支持,不用政府死纏爛打!
老一輩香港人眼中只有錢 講環保晒鳩氣
那麼,在價值觀差異如此大的情況下,我們該從甚麼基礎出發去討論應否填海?筆者在第一場公眾論壇最深刻的感受是,反正大多香港人只顧錢,那麼反對填海的人就應該從錢出發,以理服人。環保是要講的,但對住大部份眼中只有錢的香港人,需講更多更實際,更涉及切身利益的論據以說服他們。
所以,如果要討論,筆者認為,土本研究社近月的新書《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中論述的次序很值得參照:先從(1.土地數量問題)討論,再討論(2.人口政策),繼而討論(3.土地分配問題);絕非如政府般甚麼都未討論就叫市民從六個選址中揀選填海的位置,可謂荒謬。
從當了12天發展局局長的前局長麥齊光回應立法會的查詢時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政府現時所持有並劃為住宅用途的土地有2100公頃,其後陳茂波補充其中有1200公頃預留作低密度的鄉村式發展,2100公頃扣除道路和人造斜坡等地塊,綜合住宅用地只剩391.5公頃。聲稱「急市民所急」的政府在廿多萬人輪候公屋之際預留1200公頃作所謂的「鄉村式發展」本來就不知所謂,退一步說,如果已被劃為「住宅用途」的土地原來大部份都不能用來建住宅,為何會稱之為「住宅用途」?「住宅」的定義究竟是甚麼?是否包括道路?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令人難以接受。
即使不說到底香港土地是否不足,香港的人口也未必如政府所言般大幅上升。正如學者姚松炎在一篇文章中所言「香港至今仍然沒有人口政策,一直只有人口估算,而且年年估錯,一改再改。香港亦沒有選擇和限制新移民條件和數量的權力,誰會來、來不來、幾時來,一切不知」。筆者當時也有提出有關人口政策的質詢, 而政府官員的回答,同樣令人啼笑皆非「我們沒有水晶球,難以準備預測,所以要未雨綢繆,以防萬一……」第一,長遠的人口政策都未曾制定,只有人口估算當然 不可能準確預測!第二,即使真的難以預測,難道就可以無止境的填海下去,即使香港不再是一個港也在所不惜?相信沒有幾多香港人會贊同。
接下的討論重點,也是筆者認為是問題的核心,就是土地分配問題。政府官員一向迴避此問題,皆因他們在根本上理虧。筆者就提問有關觀塘安達臣道石礦場私 樓及居屋比例為何是8:2,官員立刻回應了因為要顧及觀塘區本身比較多公共房屋,欲達至平衡,仿佛真的想得很周全,姑先擱置石礦場的分均問題。環保觸覺主 席譚凱邦當時亦質疑佔地公頃的啟德機場舊址只有3%用作建公屋,政府官員卻未曾回應。究竟是地少人多,還是公屋太少豪宅太多,相信不難理解。
提升土地儲備=儲錢?
有支持填海的市民將填海提升土地儲備類比為儲錢,稱每人都會有儲錢的習慣,而且不一定要有一個原因,大可以是以防萬一。筆者認為如果抽離了香港的背景 和現實,此論述是合理的。然而,若然一個人明明有數億金錢,但他卻拿來買名牌跑車,然後跟你說他沒錢吃飯,希望你幫助他。自己都三餐不繼的你會幫助他嗎? 以儲錢類比增加土地儲備,就是無視了現時政府亂用地的現實,和另一個根本性的分別:找回來的錢,可以洗掉;填回來的土地,將是永久的,所造成的破壞也是永久的。其實,只要香港妥善使用現有土地,根本不會有所謂「土地不足」的情況。由是觀之,所謂「土地不足」只是誤導﹑欺騙市民的假象!
長遠規劃為必要 雙普選才是正道
簡而言之,填海的討論一直未能好好地進行,有兩大原因。第一為上文已提出的世代價值觀差異,令雙方在根本上難以溝通,更遑論達成共識。第二則為互相的 不信任。從蘇偉文教授的話可見,反對填海的人動輒就被標籤為純粹因為自私而才反對填海,為反而反,漠視被壟斷了定義的所謂「公眾利益」。這方面,作為反對 填海的一份子,筆者實在想不到辦法解決,只能希望政府和有關人士願意放下成見。另一方面,反對填海的人也不信任非由廣大市民經全民普及而平等的選舉而授權 的政府,不相信政府會真的「急市民所急」,加快建公共房屋的進度,所以反對填海。筆者認為此方面則有方法解決:短期內,立刻修改啟德新發展區的公私房屋比 例,大幅提升公居屋的比例,並承認未年的數年內任何空置土地只會撥最多四成予私人住宅單位,同時回應民間的訴求,如本土研究社的建議書。長遠而言,啟動 「政改五步曲」,開展政改諮詢,令香港2016/17有真正的雙普選,為政府取得合法性,洗脫不民主的原罪,打破施政障礙。
延伸閱讀:
書名:《不是土地供應 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
作者:本土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