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為編輯所擬。
五大專業團體召開聯合記者會,反對興建朗屏站至教育路的行人天橋。雖然他們列舉了各種理由,但曾居住元朗五年的我,卻不認同他們的說法。
首先,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指,天橋會破壞元朗的通風和城市空間。可是,區區一條行人天橋對通風能有多大的破壞力呢?現時會有人說荃灣大河道、中環商廈群的行人天橋破壞通風和城市空間嗎?真正破壞通風和空間的,其實是屏風樓啊,行人天橋相比之下,實如九牛一毛。
陳沐文又指,元朗人流集中在康樂路站和大棠路站,天橋距離350米外甚至更多,無助疏導人流,得物無所用。但首先,這資料要小心理解,因康樂路站距離天橋其實僅100米或更少。而且,有部分人因為在明渠無法過馬路,他們才要走這100米冤枉路去康樂路。而康樂路站擠塞,正是因為許多從朗屏站前往教育路的人,要在此處橫過馬路!等候紅綠燈的人把路面都佔滿了,天橋正能疏導這大量人流。
但我同意它無助疏導350米外的大棠路站的情況,然而我們不能期望一條天橋,就能解決散佈元朗東南西北的人流黑點啊!它本來是用來解決問題甲,現在你卻說它不能解決問題乙,所以不應興建,這是甚麼道理?
陳沐文再指,由朗屏站通往教育路元朗商會中學的行人天橋,已足以扮演貫穿元朗南北兩方的角色。可是不知他們有沒有經常使用該條天橋,那條橋基於建設之時,市內已有許多現成的建築如安基大廈阻礙著,所以要繞很遠的路,市民每天枉花許多時間。而該橋的出口為豐年路站。如果你剛好去豐年路,也許還能忍受。但如果是康樂路或明渠南端,那未免繞路太多。
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許虹則指,元朗的人流多是「東西」方向往來時「橫向」擠塞,但計劃中的天橋卻是「南北」往來「直向」走法,故天橋明顯並非對症下藥。可是有如之前回應陳沐文,直向其實會在康樂路與橫向交遇,造成人流超載,正是這個十字路口異常擠迫。假如這些直向的人改走天橋,十字路口的人潮就能減少,故直向暢通也有助改善橫向的擠塞情況。
更何況,部分「東西」人流根本是由「南北」所構成的!正因為沒有一條直路可從朗屏站抵達教育路,這類行人都要時而「南北」,時而「東西」那樣走zigzag形(之字形)路線前往目的地。天橋能有效消除箇中的「橫向」需求。
歸根究底,五大學會並不認為有許多人要從朗屏站走到教育路,正如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鄧文彬稱:「元朗不是很多人由朗屏地鐵站走去教育路,佔小部分。」但那顯然有違常理。事實上這類人並不少。首先是居住在教育路,以及怡豐花園、朗景臺以至御庭居的人。他們的居住點與朗屏站不算遠,只是現時在地面走,卻如同過五關斬六將。而假如有暢通的橋道,就連原築和溱柏等較遠居民也會採用。基於元朗市內車路轉折,現時在該處乘車往車站,車程也是很慢,加上候車時間,某些居民寧可相信自己的雙腳。
除了區內人,此外的就是取道西鐵,到教育路的食肆消費,或前往元朗劇院、元朗圖書館/體育館、容鳳書診所等的外區客。
而實在的是,元朗人口暴增,市中心卻人行道極狹,非常擠迫。空中廊道幾乎是增加人行道面積的僅有方法。雖然有人提議拆除元朗輕鐵,但那利弊不易衡量。唯我認為除了興建天橋,也可探討如同首爾清溪川般,人行道往下陷的方案,那將更為可取。
儘管我一向也對不少基建提出異議,但我反對的是那些造價極昂,市民使用機率極小的基建,那純粹是C/P值太低,替出資的納稅人包括自己感到肉痛和不值,並認為這筆巨資可以有更好的用途。再加上那類龐型基建,對環境傷害亦甚大。
然而,像行人天橋這類設施,市民天天有機會用到,他們累計節省的時間有如恆河沙數,對庫房和環境亦沒造成多大壓力,我倒是非常樂見其成。
當然此橋政府預期造價17億港元,以行人天橋來說的確令人譁然,需要詳加審視,但那不代表元朗本身對這條廊道沒有需要。除了五大學會的行家意見,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教育路以南的居民心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