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在區議會提出重建大球場方案,原因是大球場使用率低,也與啟德體育園功能重疊。這篇文章希望從現有資料分析1)大球場和體育是否無法並存? 2)政府重建方案是否理想? 最後再提出一些建議。
圖1:啟德體育園位置
兩場館資料比較
1)地理位置及商業配套
兩館均位於都會區(metro area),銅鑼灣位置較為核心,但啟德將來或也是新商業娛樂核心,兩館均有鐵路連接,交通便利,區位上分別不大。商業配套上,大球場和銅鑼灣的購物飲食區有協同效應(synergizing effect),體育園亦深明此道理,有充足的商業飲食樓面,而且亦鄰近住宅區,減低出現無大型活動時變「死城」的可能,因此商業配套上亦分別不大。
2)設備及活動
座位上體育園比大球場多10000座,實質意義其實並非十分大,因現時除了七人欖球賽外,大球場的40000座也甚少滿座,因此體育園須引入更多國際體育賽事才能善用如此多的座位。但體育園的可開合上蓋相信能提供電子器材在惡劣天氣下的保護,也能大大減少對地區的噪音影響,讓音樂會和文娛展覽類活動更為可行。其他設備方面,大球場的體育配套向來為人垢病,缺乏媒體中心、藥檢室等設施以致不符合國際賽事要求,因此在設施上體育園將會提升,取代大球場舉辦的國際性體育活動。
3)費用
雖然體育園的費用為未知,但由於是由私人發展商管理的緣故,為了回本,相信收費會比政府管理的大球場高。費用如有一定差距,不少團體,特別是本地足球賽事、慈善活動或選擇在費用較低的大球場舉行,而體育園則會吸引國際賽事,音樂會及文娛活動,兩館將各有市場。
體育園非「以一換一」 重建是否實踐體育發展的願景?
除了以上三點,規劃也應考慮將來的不同可能。現時大球場的使用率偏低,2018年一共有24日有公眾活動(註4),比較英國的溫布萊球場,2018有43日有公眾活動(註5),若當溫布萊為100%,那現時大球場約有5成半使用率。未來的估算粗略分成三個可能性,最差可能是本地體育持續走下坡,本地賽事入座率低迷,體育園亦只繼承了現在大球場的活動,無法吸引新賽事,使用率4-5成,大球場使用率低至1-2成。最好的可能是體育園吸引更多國際體育賽事及音樂會,而本地體育賽事亦繼續在大球場發展,兩者使用率分別為6-7成及4-5成。但更可能的是介乎中間,體育園只吸引了少量新活動,大球場則仍保持部份現在活動,使用率分別為5-6成及2-3成。
因此若改建大球場,在中間或差的情況下也能讓體育園的使用率保持在5-9成之內,不過,若目標放在更好的可能性,若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單是體育園並無法滿足本地體育發展的需求,改建後的大球場或有一天又需再改,但或者政府心裡並沒有這個可能。
重建與否,在乎於持份者對於本地體育發展的看法,政府和足球總會副主席貝鈞奇也是認為體育發展「不切實際」(註6),不知道公眾想法如何。但必須留意的是體育園的規劃原意並不是「以一換一」,並非以體育園取代大球場為前提而建,而是以合符國際要求的大型賽事為目標,提供額外場地支持體育發展。因此有了如今的功能重疊問題,我們要問的是政府如何實踐體育發展的願景?體育發展的政策配套是甚麼?無奈地,政府現時的方案就只是削減現有設施去支持新設施,與其願景相違背。
政府的重建方案 只增田徑設施
至於現時政府重建的方案又是否理想?政府在剛在區議會提出的大球場重建方案,是將座位減至8000,並增設標準田徑設施,開放市民使用,原因是善用土地資源。對於此提議,我希望仔細一點分析。
首先新大球場的定位是甚麼?這裡希望提供一些座位上的數字比較,減至8000座後,大球場將是香港第三多座位的運動場,僅次於12000座的小西灣運動場,稍多於7000座的旺角大球場。而每區的運動場普遍是1000-5000座(註7)。近年的本地足球賽事入座率低,剛剛大勝的省港盃也只是有4000多人入場(註8),8000座球場的定位將是僅滿足本地足球活動需要。
但另外田徑設施方面才是費解的部份,大球場附近跑步徑其實十分充足,銅鑼灣運動場、灣仔運動場、維園、跑馬地足球場(圖2)。表1的研究也發現灣仔區在十八區中最不缺運動場,但政府卻以提供田徑設施供市民作理據,支持改建整個球場,但事實上並沒有滿足公眾的需求。相反,灣仔區的真正的康體設施需要,或是一直不足的公共空間,甚或爭議中的摩頓臺社區會堂,政府也沒有諮詢過,如此去提議田徑場,難以隱藏將來拆灣仔運動場的想法。
圖2:附近田徑設施位置(分區規劃大綱圖,2019)
表1:各區運動場對人口排名
資料來源:香港01(註9)
重建或有比田徑更好的設施
政府提出善用土地資源作理據,因此我也研究了一下有多少土地能從重建得到。原來的大球場主場館面積為36000平方米(圖3),減座位及增加田徑場後,最接近的比較是12000座的小西灣運動場(32000平方米)(圖4)和同樣是弧形看台的3500座將軍澳運動場(25000平方米)(圖5),可以約算出面積將約是29000平方米,得到了額外的7000平方米。但由於場館是圓形,真正可用的空間或許只有少於一半,只能建小型體育館或增設少量運動場地。而且,政府其實並沒有提出田徑場以外任何打算,令人懷疑政府有沒有考慮實際上如何將「土地資源」好好運用。
但若然不須要田徑場,其主場館面積或可更小,參考旺角大球場的面積(17000平方方米)(圖6),此新大球場將只佔地約20000平方米,得出來的16000平方米土地,比有田徑場的版本大一倍,有更多的土地可利用。 這只是其中一個提議,相信重建必定有其他可能性,但田徑場相信是比較不可取的一個。
圖3:香港大球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圖4:小西灣運動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圖5:將軍澳運動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圖6:旺角大球場主場館面積(地理資訊地圖,2019)
總結:規劃欠願景欠諮詢欠整全
總結以上,「建一拆半」的提議難以說服公眾政府在體育發展上的願景,似乎只是在滿足現有需求,無心支持本地體育發展。而且田徑場的提議毫無根據,重建如此大型的康體設施必須有詳細的諮詢和資料,以提供社區最需要的設施。最後,體育設施規劃總是分拆進行,逐個場地去討論,如整個區內的體育用地供求、不同重建的可能和影響、特別田徑場直接影響的灣仔運動場,也沒有納入討論,公眾難以看到整全的圖畫。
參考:
註1:啟德體育園
註2:香港大球場設施
註3:啟德體育園區的規劃事宜
註4:香港大球場節目表
註5:Past Events, Wembley Stadium
註6:政府擬重建香港大球場 貝鈞奇:堅持保留4萬座位不切實際
註7:各區運動場資料
註8:省港盃衛冕與拆大球場
註9:康體設施供應不達標 市民可以去邊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