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龍民間聯席至今舉行了四場諮詢研討會,第一、二場在民憤沸騰時,我沒有去;第三場在港大,是學術性演講,建築師提出分段發展構思,嶺大學者講文化管治,我聽了覺得有益,但未能留下參加分組研討。第四場在城大,西九聯席總結三個月來的討論,提出「文化都會智庫」構思,請來前規劃署長潘國城、「思匯」陸恭蕙、學者楊區麗潔和陶黎寶華評論。四位評論員的意見豐富多元,分組討論更是有趣。
第二天看報章,見記者只寫「陸恭蕙質疑聯席與政府有政治交易」,頗感愕然。
我聽到的陸恭蕙評論有兩個焦點:一是大天幕是否好的地標?她從能源耗損和昂貴保養的角度質疑這設計並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二是西九聯席構思的「文化智庫」把現有的文化諮詢決策機制置諸不理,並不可取。
我讀到的這份「重構西九」一稿似乎是不智之作。西九聯席文化人多、「組織人」少,明顯地對行政管治的具體運作是門外漢。以三個月時間,只可以匯聚文化心願,實不可能忽然發明一個「會work」的文化管治模式。時間有限尚屬其次,既然不滿政府只顧輝煌硬件而無「文化願景」,何以「重構西九」不從心願與願景着手,反而是捨長取短,學官僚畫organization chart?
區聞海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