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以來,香港的政治新聞處於悶局(假局),反而海峽兩岸愈來愈精采,看國共、親共的「歷史會面」,兩岸各黨領導人各為自己的處境,意圖打開新局面,雙方背後都有政治壓力,如何處理得不卑不亢,各取(政治)所需,實在是考工夫。
無論是國民黨或者是親民黨,都藉着「和平之旅」「搭橋之旅」名目,藉打開與內地溝通之門(看準台灣民眾不想開戰的心理,政治不變拿的是經濟利益),拿取選票。中國大陸新領導人胡錦濤,同樣面對「政績」的壓力,台灣問題將是其任內難以逃避的議題,這次學精了,不重蹈九五年和兩千年江澤民、朱鎔基的覆轍,動軋宣稱開戰,結果成功造就李登輝與陳水扁。
昨天看副刊「阿麥太功課簿」作者Lydia寫她看「東宮西宮之西九龍皇帝」的其中的「繆思庵」一幕(取《帝女花》「庵遇」),不禁會心微笑,的確好看在此,佩服麥太居然可以記得了那麽多的對白,老實說「東宮西宮」的內容往往就是令你在現場看得心花怒放、絕倒拍掌,但要完全記得編劇那麽精采的對白並不容易。
恨鐵不成鋼
「東宮西宮」至今已經第四輯,由○三年開始的《二○四六特首不見了》、《問責制唔制》,去年的《開咪封咪》以至最近的《西九龍皇帝》,都是因應社會的政治氣氛而編寫的政治諷刺劇,筆者由第一輯到第四輯都入座觀賞了,看到導演、編劇對香港政府和社會許多政策、現象的不滿,但亦展現了導演對於改善香港現狀的誠意,胡恩威與林奕華不是罵了算,讓觀眾笑了算,劇中內容展現他們對香港的承擔,希望有所改變,「恨鐵不成鋼」的感觸頗深(過去兩輯在香港教育失敗,對年輕一代不用腦、反智的情況一再批判),「東宮西宮」一演再演,由座位較少的藝術中心,到有九百多個座位的葵青劇院,一樣是場場爆滿(我仍有許多朋友是買不到票入場觀賞),證明這類政治諷刺劇是有市場的,市民願意買比電影還貴很多倍的票入場看,問題是電影人究竟敢不敢觸這類他們「以為敏感」的政治題材。
這幾年香港回歸後,開始出現一種現象,政府由於做得不好開始被市民痛罵,愈罵愈心慌愈做得不好,但是政府沒有認真檢討問題出在哪裏而做出改善,政府的結論是乃傳媒「渲染所致」,其解決方法是拉攏傳媒,希望報喜不報憂,以政府壟斷所有的資訊去「收買」傳媒減少對政府的批評,改將矛頭指向政府要對付的政客。這三年來政府的工夫算是很成功的,逐一收伏傳媒,近期打開報紙,除了真的是「很犯眾怒」(例如東隧的大加價、交通大癱瘓等等),政治上罵政府的聲音只會「聊備一格」,或者小罵大幫忙了事。
但傳媒幫忙不等於天下太平無事,市民還是心中有數,只是沒有合適的渠道讓他們去發洩、表達,亦造就了「東宮西宮」這類政治諷刺劇的賣座,筆者這次看《西九龍皇帝》發現觀眾笑聲的頻密次數比前三輯更多,部分劇情拍掌的時間長達一分鐘,可見觀眾的共鳴。
顯示社會需要
社會有這種市場與需要,我們的電影界、電視台卻基於政治理由,不敢「掂」這類政治諷刺劇,為什麽外國有「是的,部長」、「是的,首相」、「Spitting Image」,台灣也有「二一○○全民亂講」這種諷刺時弊、大膽罵政府官僚、甚至女皇總統的電視劇,我們只有一些情情塔塔,甚至近兩年開始替政府做教條宣傳的劇目,難怪賣座的是《大長今》這類有血有肉的韓國劇集,這是香港電影、電視和傳媒界的自我閃避造成的惡性效果。
據悉,「東宮西宮」頭三輯已經錄製成為DVD,本來想賣給電視台播映,但連最敢言的一個電視台也以「無興趣」而不敢播,看來有興趣看的觀眾還是要繼續買票入場,七月《西九龍皇帝》將捲土重來,當然這次會加入最新的時事材料,聽說劇名是《西九龍皇帝之登基大典》。
范中流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