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九—好大喜功進退失據

呂大樂
新思維網絡

  回歸以來,一直纏擾著特區政府的一個問題,是它的管治缺乏認受性。由於政府的組成欠缺了一個民主程序,而領導人也沒有強大的民意基礎和支持,每遇上重大決定或爭議,其認受性又必再次受到挑 . . .呂大樂
新思維網絡

  回歸以來,一直纏擾著特區政府的一個問題,是它的管治缺乏認受性。由於政府的組成欠缺了一個民主程序,而領導人也沒有強大的民意基礎和支持,每遇上重大決定或爭議,其認受性又必再次受到挑戰。早前立法會選舉沒有出現泛民主派所得議席逼近半數的情況,這令部分政府官員以為「七一遊行」所反映出來的民間怨氣已隨經濟氣氛好轉而逐步消失,只要特區政府調整一下宏觀環境,政治形勢和民意又重入政府領導層的掌握之中,特區管治的劣勢已經扭轉過來。

  或者市民真的仍未放心將政治權力交託泛民主派,所以立法會選舉結果並沒有帶來政治力量對比完全扭轉過來的形勢;又或者市民多多少少想避免出現一個香港與北京正面衝突的局面,情願見到不同取向的政治勢力互相制衡,不會造成某一方、某一派支配大局,於是在立法會選單中並沒有產生一種一面倒的主宰局面的力量,沒有壓倒性的贏家。

  可是,假如特區領導以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便大錯特錯。事實上,特區政府未有能力控制「後立法會選舉」的大局;特區領導們只是沒有進一步削減了管治能力,而不是在中央領導的支援下重新建立權威或控制大局的條件。只要社會上再爆發爭議,特區政府又不能避免地陷於苦戰,被動地回應來自四方八面的批評。

發展模式未經諮詢

  圍繞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討論,只是將特區管治的結構性矛盾又一次展現於市民大眾面前而已。

  特區政府宣布西九龍諮詢期將延長至十五周,以化解民間團體之不滿,兼且在一般市民面前表現友善態度和誠意。作為公關技巧,延長諮詢總會較速戰速決討好,但對於針對來自民間文化團體之反對意見,則顯然是互不對嘴,未有正面面對和回應反對者的批評。其實撇除種種表面的批評和指摘,所有圍繞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爭議都指向一個更根本的問題—誰授權特區政府以這一種形式和目標來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簡單的說,特區政府的重大決定未有好好的建立民意基礎。於是,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這問題上,特區政府愈講得偉大,愈凸顯整個計劃之規模,便則愈引來好大喜功、浮誇、只是掩飾其地產項目之內涵的指摘。特區政府愈強調必須放棄過去由政府包攬文化設施的建造和管理的運作模式,則愈叫人擔心將來貨不對辦,文化與藝術只會淪為房地產發展的包裝。特區政府愈堅持這樣重要的文化計劃不容拖延,則愈令市民憂慮政府把維港旁邊的最後一塊「黃金地段」也搞得亂七八糟,成為日後的一項負擔或發展規劃的災難,又一次的好心做壞事,造成一些將來無法補救的錯誤。

「疏離政治」化

  關鍵的問題是︰市民從不覺得自己曾授權特區政府定下這樣的目標和以這種形式去推動西九龍發展計劃。在市民眼中,政府的種種諮詢工作,基本上只是旨在取得民眾於事後對政策的認同,而非由始至終的真正參與。這是目前特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之間的一個死結。

  我們有一位在「競選」上任前已經勝券在握的特首,但他從來不提政綱,從不會積極地利用一個極其有限的民主程序去為自己的領導打造好民意基礎。今時今日,他連自己的施政報告也要搞得低調,只談方向,迴避具體,以免引起社會強烈反應。結果,政府偶然作出一些強勢的表現或姿勢,例必引來市民大眾及持相反意見的團體提出一系列「為什麼?」的疑問,一切爭議又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事情要推回到起點。偶然或忽然強勢的特區領導總會搞搞堅持,不願失威,而後果則是矛盾與衝突的升級,小事化大,令問題更政治化。

  將西九龍諮詢期延至十五周,這只是一種「技術調整」的動作,未有正面回應來自民間團體的批評。以形式代替內容,無助於化解矛盾。更劣的效果是進一步將九七後特區政府所搞的一種諮詢政治變為明顯的「疏離政治」,本來是為了加強官民聯繫而做的諮詢工作,變為官民對立,一些民間完全未能感受到政府有興趣聽取民意的政治部署。這樣的政府與民間的互動,只會令官民各自愈走愈遠。

  什麼「七一」之後與民修好,重建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廣開言路,都變為空洞的政治修辭罷了。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