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經濟利益,走私客不顧環境生態之急,偷運木材;大國小國只管逃避環境和社會責任,廢氣照排。由此,為了保存生存空間,消費者便須以行動實現關注生態環境的意識了。
環保團體-環境調查局部(EIA)揭發了走私客由印尼偷運木材到中國,以製木地板。每月走私木材的數量達三十萬立方米,牽涉金額十億美元。這些勾當每年令全球第三大雨林消失四萬平方公里(約瑞士面積)的樹木和生態環境。除此,歐洲每年亦從印尼、巴西和喀麥隆等雨林入口約一千萬立方米的非法木材,用以製造百葉簾和建築地盤圍板等木製品。
在非法伐林毫不留情地砍掉地球賴以換氣和維持溫度的樹木時,旨在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京都協議書》雖已在上月生效,但包辦全球三份一溫室氣體的美國卻以國家經濟發展為由,聲言不會遵循《公約》。另一方面,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亦不受《公約》約束。換言之,地球變暖的速度就只能每下愈況。
早前有調查指出,七成港人關注地球暖化的問題。然而,身為關心地球的消費者,坐著口講關注,解不了燃眉之生態危機;期望勾當的披露可對唯利是圖的人起阻嚇作用,亦註定以坐以待斃收場。
若要改善地球和人們的健康,便應身體力行地減少對木材製品,如木傢俱、紙張和即棄木筷子的需求。這樣不但可把非法伐林的勾當連根拔起,亦能減少由製造和運輸消費品產生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