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早前我曾在這裡介紹過可能是首本有關戀物的中文專著《陰性皮膜性快感-女性面具性嗜好之專論》,為了讓各位inmedia的讀者對《陰性皮膜性快感》的內容與背境有一更深入的了解,我特別透過網絡邀約了本書的作者蕭翔鴻,撰文作點說明。正如作者所言,《陰性皮膜性快感》不只是一本講性的書。
文:蕭翔鴻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只講性的書籍。而是某種複合的慾望狀態。這本書所講的題材,對華文世界來說是相當陌生的。我曾經把書拿給一些專門出特殊議題書籍的出版社編輯看,他們也覺得書的內容對台灣的尺度與思想而言是過於超前的。雖然這十數年來,台灣不管在兩性教育,或是情慾的發展都有進步,而且視野也慢慢的打開。但是視野畢竟也會有他的侷限性。我們常常說台灣思想很開放,對我來說,開放只是一個表象,對某些人來說尺度還是有個侷限性在。不光是台灣,大部份的人都是處在一個固定的性型態之下,有一個固定的架構存在,一旦超出這架構之外,都會被貼上一個標籤,在早期會被加上「癖好」或是精神病狀,這樣一個病理學的名稱,去分類這些在固定架構以外的人,但這樣的分類基本上是隱含一些權力,就是當這些所謂的權威將這群人分類之後,他們就要接受這些權威的醫療程序,以這樣一個過程將這群人慢慢帶回「正常」的架構中。所以在書中我舉出了一些「平行視野」的例子,讓人可以去想想自己是如何看待「異己」的。
其實這些多元化的性型態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只是以前並沒有人去討論這個事情,很早以前的觀念和想法也和現在不同。我在這本書中想要帶出來的是,基本上在我們熟知的異性戀或是兩性間這樣的架構之外,還有一批人處在一種不一樣的模式,開展出來一個聚落的模式,在這本書中,我並沒有重繪,而是直接引用美國前衛藝術家凱薩琳蓋茲繪製的地圖,非常精采的一張圖,我把它稱為「獨特情慾聚落地圖」,做為整篇文章一開始在第一章的論述。這張地圖並沒有以異性戀、同性戀或是跨性別作為區分的標準。反而是以材質、心理狀態與物理特性作為分類的依據。其實性型態反應的是一種文明的心理型態,有一部份是在檯面上我們所建立的文明,還有另一半是underground的東西,而這些在地下所發展出來的型態不是單純的兩性架構所能定義,而地下層也適度反應出在檯面上所產生的問題或型態。上層結構有時候會轉化成下層結構的一種表現或是發洩。所以地下層和上層會產生一種對應。也就是說我們人的想像力有多少,地下層的聚落就有多少。當然,這地上地下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只是一種相對的比喻。這種當代的情慾型態甚至與材質、技術的演進、電子媒體與動漫畫都息息相關。是一個極為複合的狀態。我也很難用幾句話把他帶過。
在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所謂的「聚落」的觀念。我發現台灣人所瞭解的特殊的情慾狀態,很大部份僅在於性虐待、亂倫、人獸交或是戀足性嗜好上。當然在這張情慾地圖中所描寫的特殊情慾狀態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位置,而是相對的,只是作者將它劃分出一個位置,在這當中大概有四分之三的情慾模式是我們台灣人所無法瞭解的,但卻是時時刻刻存在各個不同的角落之中。在這些聚落之間的界線並不是很明顯,其中有些人是有部份重疊的。
我所強調的是聚合與連結的概念,情慾是以聚落的型態連結起來,彼此之間是有通道與相似性的。因此我在本書的第一章就提出,這是在當代甚或是下一個世代將會面臨的情慾多元化問題。其實這在歐美或是日本已經發展出一個成熟的系統,他們有固定分類、組織、團體,甚至有專屬的雜誌及刊物。不管在台灣、香港或中國大陸,因為我們一直以來的訓練,面對這樣的事情是保守的或是不理解。一直以來我們教育的脈絡,所受的教育訓練,還有社會整體的期待的關係,讓我們對這些東西的視野存有一定的限制。尤其強調標準答案與「理性」的教育體制,讓我們對一些無法以符號命名的情慾流動狀態非常陌生,甚至到一種「矯情」與「無情」的地步。我們當然可以不認同這些模式,但是至少要去了解他們,或是在態度上表現尊重。
這本書所提的情慾區塊以心理學或是病理學的標籤來講是所謂的「扮異性戀物症」。我們在很多喜劇片中常常可以看到偷偷在家裡扮成女裝的男子,或是「沈默的羔羊」中將女性的外皮穿在身上等,「德州電鋸殺人狂」把受害者的臉皮縫貼在自己的臉上。「恐怖蠟像館」中帶著蠟製面具的畸形殺手。在大眾媒體中會提到這樣的印象,但這些印象大多與變態或是殺人狂連結在一起,大眾將這樣的印象投射在這群人身上時,多多少少會認為這群人有殺人的傾向、變態的傾向或是其他的傾向,不只是這個聚落,周圍的聚落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因為我們不瞭解,對他們陌生,所以會有臆測。基於陌生的事物,我們的情緒會有恐懼,因為恐懼而產生與事實不符的誤解。
其實在談到特殊情慾時,很難以單一事情去探討嗜好發生的原因。所以對於這件事的探討,我盡量提出我獲得的相關資訊提供給讀者去思考,在書中也以很多藝術家與「次文化」的作品來印證。讓人可以更了解這件事並不是只有單一面向而已。我盡量從各個角度去發想,而不要對他們做一個定義,真要做一個定義,對這個社群的人來說,他們可能也會很不以為然。因為這些獨特性嗜好是流動的狀態,沒辦法像化學名詞去做一個定義,在書中我也很小心的處理一些名詞或是學術上的論點,我只是站在探討的角度來寫這本書,其他就看當事者自己的觀感。因為我不是當事者,我無法確知當事者的想法,所以最後我以疑問句做結論。
基於能力限制,我也只能點到一些有趣的想法與論述而已,也不希望讀者看得一個頭兩個大。所以我配上許多的照片與插圖,希望讀者也能夠有一場豐富的視覺之旅,輕鬆地把本書看完。不管是從中得到什麼靈感或是看到一些不曾想過的觀點,這樣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