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董建華請辭行政長官的消息在媒體中鋪天蓋地的燃燒,加上無論董建華本人或中央政府均拒絕澄清,使外界深信董氏的辭職下台已是不會逆轉的事實,現在所須確定的應只是正式宣佈的時間而已。
對於董氏極可能辭職下台,媒體和輿論關注的一個重點是事件對香港的衝擊。
如果衝擊是指負面的影響,坦白說,應該是很難想像,反而正面的影響卻不少。更直接的說,董氏若然真的辭職下台,將會是香港政治困局的重大轉機。
眾所周知,自二零零二年七月第二屆特區政府開始運作以來,董建華的民望便一直低迷不振。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每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期間他的民望評分從未跨越五十分的合格水平。
在二零零三年「七一」大遊行爆發之後,更創過只有約三十五分的極低紀錄。其時社會上呼籲他辭職下台的聲音也此起彼落,相當普遍。
事實上,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已復甦不少,但特首的民望始終在四十七至四十九分的不合格水平徘徊,反映出市民對他的負面評價已趨於定型,不易改變,而這將對他餘下兩年半任期的有效管治構成莫大的挑戰,甚至成為特區政府的沉重包袱。
過去,由於董氏堅持不退,而中央政府又一再重申支持董氏繼續出任特首,使外界認為董氏辭職下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因為市民對他的領導能力已普遍失去信心,影響所及,在他領導下特區政府未來幾乎難有作為,使得香港的社會與政局充滿鬱結和無奈,一切靜待董氏任期的完結和新特首的上場。
就這一角度而言,董氏請辭下台,只是對民意的遲來的回應,應有助特區政府紓緩在管治上面對的壓力。
更深入地分析,若然董氏真的請辭下台,這將會對特區的政局帶來如下幾點的正面發展:
(一) 由於不少民怨的矛頭均集中於董氏的領導無方,他的辭職下台,將會即時化解有關民怨,讓特區政府的施政卸下一個重大的包袱。
(二) 過去董氏面對民意的壓力拒不下台,又成為民主派批評現行政治制度的重要理據之一,並因此引發強大的民主訴求。若董氏辭職下台,將使民主派少了一個重要批判對象,有助減輕民主化的壓力。
(三) 董氏辭職下台,一般估計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最有可能繼承他的位置出任特首 (當然還要經過由政務司司長署理特首到正式舉行選委會推選新特首的種種程序) 。
若然這估計成為事實,以曾氏長期高企的民望、純熟的政治技巧和公務員出身對政府運作瞭如指掌等的條件,只要中央政府能充份信任,應不難重建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心。
更何況,他的公務員背景也有助消除市民對過去在商人出身的董建華領導下特區政府過於傾向商界利益的疑慮。
總言之,董建華若真的請辭行政長官,以現時香港經濟和社會相對緩和的環境,應是適當的時機,也是智慧的表現,不僅顯示出他不戀棧權力顧全大局的氣度,而且更為特區政府的重新出發創造了難得的條件。
王家英
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