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葉蔭聰:維基百科一種公共領域的實踐﹝維基年會專題﹞

把維基百科僅看成一個免費網站,是大為貶低其意義,維基百科是建構及維護公共領域的嘗試,它提供一個開放平台,讓大家互動匿名不斷編輯及增加條目,分享知識,爭辯各種概念與事件,並保障知識能自由流通,它結合互聯網科技,既擴大法律上的公共領域,也示範了一種公共領域的實踐。

自從葉太拿了一個碩士,發表她的論文,搞「匯賢智庫」,改了一個既非法文亦非拉丁文的洋名,還主持《葉劉博客》之後,突然,我們香港多了一位「民間智者」,說話像個學者,大談民主的素質呀,公民社會呀。

我在中文維基百科鍵入「葉劉淑儀」,發現內容頗為正面,稱她為「香港鐵娘子」,指當年質疑葉劉淑儀的大學生是「存心搗亂而不是理性討論」,至於對她的批評則輕描淡寫,部分內容還是直接引自「匯賢智庫」官方網頁,是葉太的自白,故連其中一句的「我」字也忘記改正,「匯賢智庫」那個弄出笑話的洋名,更沒有提及,反而對她在美國深造、學成歸來的抱負墨不少,不知道是否葉太已由極具爭議的官員,慢慢變成一位身分超然的知識分子,竟然沒有人急要修訂這個條目。

這個「葉劉現象」,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讓我們知道,知識的力量與用處;壞處是,人們以為,要有智慧,要像葉太一樣,有錢去史丹福大學讀書,要有關係有財力有辦法,搞智庫,當電視節目主持人;她的論文好像很「勁」,沒有多少人認真反駁她,記憶中好像只有著名政治評論人王岸然,以及一位年輕人,他寫信給史丹福大學校長及她的論文導師,指出她的論文錯處。大家已接受了這位「智者」?

這其實違背現代社會的理想,現代人崇尚知識開放,懷疑權威;但現實是,知識世界裏,限制處處,階級森嚴,有錢的沒錢的,有學位的沒有學位的,知識權威與平民小百姓之間,知識不會平等分佈,知識造就的文憑與權威更是不必提了,知識與權力形影不離。

但自從互聯網的出現,有人不斷想像兼幻想:知識是否從此衝破障礙?理論上,我們可以輕易地從網絡裏,讀到大量的政治理論與研究,比葉太留學時讀過的更多,甚至可以像她一樣一睹著名學者的風範,更可以發表自己的研究,表達意見,更可以跟人辯論,互相促進知識。這是理想,與現實固然差距很大,但互聯網的其中一個動力便是理想:知識分享與自由流通,近年興起的維基(wiki),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維基百科便是這樣的例子。

香港政府推行通識教育,要學生自主學習,為求功課,許多香港學生也愛使用這個免費的網上百科全書找資料,可是,對剛過去的星期六及日(8月26至27日)在香港舉辦的「2006中文維基年會」,似乎興趣不大,至於維基百科對知識的意義,更少人討論。

不少學生引用維基百科資料時,常犯了一個毛病,就是沒有註明出處,這不是一個好的習慣,因為,使用維基百科雖然不用錢,其內容也不以版權制度(copyright)作授權原則,但卻有一套細緻的copyleft規則,其中一項就是註明出處。此外,也要像自由軟體(freesoftware)一樣,遵照GNU自由文檔許可證(GFDL)的條款,例如,你要保證任何人可以自由複製流通;細緻條文雖然複雜,但它的中心原則就是:維護公共領域(publicdomain);但大部分人只以為享受免費知識,卻不知公共領域的可貴。

今天,這個詞跟版權法有關,例如,一些有版權聲明的作品,一般在其作者死後若干年,便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也可以自由地複製、流通及使用。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領域?除了版權持有人權力愈來愈大之外,令我們無法自由及低廉地獲取資訊及知識,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公共領域」的理想,超出了一般法律意義。

對「 公共領域」 的理想

黑道中人說:「為阿公出力。」很有權威味道,強調服從,但現代社會賦予「公共」的意義,卻強調平等及自主,不同人有不同演繹,但基本認同,知識能向公眾開放,對社會有利;例如,18世紀的歐洲啟蒙時代,法國的狄德羅(De-nisDiderot)可以說是現代百科全書之父,他就是相信,把知識放諸公眾,能帶來社會進步;而在18世紀初出現的英國「安妮法」(StatuteofAnne),經常被版權制度支持者引述為現代保障版權的起源,但版權持有人一般不敢告訴我們,這法案也限制版權,強調合理使用,版權持有人不能變得無限大,例如,知識生產後若干時日後便能自由地在「公共領域」流通。

由於版權持有人財雄勢大,可以左右政府,安妮法中的版權持有人權力愈來愈大,版權期限也愈來愈長,特別是新經濟冒現之後,更激起不少人創發新的授權制度,保衛公共領域,合理使用,除了copyleft以外,還有筆者之前介紹過的「創用CC」(creativecommons)等等;所以,維基對獨尊版權持有者利益的香港政府與商界,實在別有一番意義。

倡議公共領域,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讓我們享用較廉價的知識,而是有重要的政治及社會意義;例如,戰後著名的猶太裔政治思想家鄂蘭(HannahArendt),她跟從希臘古典傳統指出,只有人在公共空間裏,你一言我一語,交流辯論,然後作出決定採取共同行動,這才是理智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民主需要議事的場地的原因。在她眼中,近代出現的民族國家以及資本主義,不斷侵蝕這種寶貴的西方傳統,法西斯的出現只是其中一個極端表現。

因此,把維基百科僅看成一個免費網站,是大為貶低其意義,維基百科是建構及維護公共領域的嘗試,它提供一個開放平台,讓大家互動匿名不斷編輯及增加條目,分享知識,爭辯各種概念與事件,並保障知識能自由流通,它結合互聯網科技,既擴大法律上的公共領域,也示範了一種公共領域的實踐。

維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知識的公開審議(delibera-tion),不單原則上每個條目可以持續編改,容納激烈討論,而且,一位好的維基人(當然水平亦有參差)似乎皆認同審慎商議、尊重文化多元及小眾者的空間,雖然筆者也試過被人獨斷地刪去新加入的條目,但不少維基人卻是我們的好榜樣。中文維基的主編之一Theodoranian曾寫過一篇長文〈維基之道〉,為成立粵語及閩南語維基作辯護,反駁一些獨尊「漢語」的華人,理據細緻。他在文末指出,wiki雖然解作「快」,但是「wikipedia其實就是participedia」,即「快來參與百科全書」,是一個社會學習的過程。

如果「知識型社會」這個濫調還有點意義的話,它應該不是指我們需要更多智者或智庫,而是要更多的平台,讓公民參與及實踐,對各種權威作出質疑與審議(如果你對「葉劉淑儀」的條目很不屑,你可以改寫一下),從而互相學習;正如不少政治學者所言,質素高的民主不單是投票,它本應是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

葉蔭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

原刊八月二十八日明報

相關文章:
阿野:天問

阿野:訪在中文維基年會之前
Chihiro :不報道維基中文年會的香港媒體

馬家輝:起來!維基人

葉蔭聰:維基百科一種公共領域的實踐

信報「面對面」的維基創辦人jimmy wales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