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菜園村村民第一次參與七一遊行,高舉不遷不拆的橫額,幾年過去,每年七一,村民都穿著一身綠衣講述自身所受的壓迫或支持其他新界受壓迫的村落。今天,村民再度參與每年一度的全民發聲,希望感謝廣大巿民一直以來的支持,以及告訴大家過去一年菜園村經歷的種種困難,在改進社會的路上同行。
菜園新村FAQ!
問題一:舊菜園村是否已完全拆缷?還可以去看嗎?
原菜園村受拆遷影響的部份,已於去年五月村民搬遷後全部拆毀,現在成為一大片高鐵維修廠及救援站的工地。而菜園村北幾戶拆遷範圍外的住戶則繼續居於該處,因高鐵工程的噪音、改路、更改巴士站等飽受困擾。
問題二:你們開始建村了嗎?進度如何?
菜園新村建造工程至今仍未正式開始,由於政府行政程序緩慢、工程費昂貴、各種複雜的技術問題(詳見特刊第二篇文章),期望工程可於今年9 月左右開始,村民仍繼續居於港鐵建的臨時屋內。
問題三:是不是政府幫你們起村?錢和地也是政府出?
絕對不是!這是最多人對菜園村的誤解。根據政府政策,政府只需要幫受拆遷的原居民村搬村,今次菜園村村民是利用「農業復耕計劃」,申請重置家園及農地。過程中舉凡買地、建屋、基礎建設及規劃等的費用都由村民全數負擔。
問題四:在臨時屋的生活如何?你們現在還有耕種嗎?
臨時屋的生活不易過,生活空間比從前少,因建材關係,臨時屋既不隔熱,也不保暖。過了一年,大熱天時屋內會熱得待不下去,冷天試過跌至零度,春夏還要面對嚴重的潮濕問題。而這種組合屋住一年後,陸續出現漏水、壞門鎖、壞熱水爐等問題,村民向港鐵爭取好幾次才得到一次維修服務。
還要在臨時屋住好一段日子,村民像從前一樣,靠著鄰舍之間互相關心幫助,渡過艱難時刻。村民在有限空間裡繼續耕種,屋旁、樹林旁、水道邊都可以見到小塊小塊的菜園。鄰村的居民向村民借出一塊不用的田地,村民亦前往耕種,並稱之為「老人田」。另外,一些村民組成「農業先鋒隊」開始試行集體有機耕種的模式,亦有新鮮蔬菜出產。(詳見頁四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