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是母親節。我們如今才來談母親節嗎?不啦,事實上是湊巧地,當日同時是我們(長春社)與港燈合作的為項目「綠遊香港」作了一個小實驗的日子。而這個實驗名叫「大自然遊樂團」。
多年以來,本機構的活動中,都相當重視資料份量與質量,尤其是導賞團這類活動,資料方面的多元性是無容置疑,涵蓋動植物分類、生態與生境結構、環保生活方法、歷史甚至古蹟保育等等。除卻本機構外,以「資料性為入手重點」,多多少少都是本地導賞團的一貫「特色」。正正就是因為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是次特備活動裡,我們故意不循這個老方向走,希望能嘗試擺脫一下固有模式。而背後是源於近年腦海中一連串的問號:
- 「資料性為上」是不是最理想的方式?活動對象老中青少皆有,這個方式真能滿足所有人胃口嗎?
- 活動對象是不是亦期望得到大量資料的?還是這是一直以來的假設?(那如果他們並非這樣想呢?)
- 「提供的資料多」等同於「大家學到多」?
- 「得到的資料多」又跟「生活行為是否改變(去待環境好一點)」有什麼的關係?
對這系列的問題,如果沒有專業的調查分析,我們實沒法一時三刻可以解答得到。唯它們確實讓我們對固有的活動模式反思。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每種活動也提供類似的資訊與模式,那就只辦導賞團便夠了,不用搞那麼多,也不用分那麼細吧!
因此,我們就本著這個原因,在母親節正是個「親子」的大好時機(今次活動不少對象都是幼兒家庭),去試驗一些較為合適他們的活動設計。如果再純以大量動植物名稱、開花期、外觀或19XX等歷史年份去填滿這個活動的話,相信很難讓小朋友們去享受(這個也會跟原有導賞無分別!)。為此,我們將活動的主訊息定為:「郊野公園樹林分層與當中的細小生境的關係」及「小動物適應這些細小生境的辦法」。(事實上,我們一直以來的導賞活動很少設有訊息,反而有的大多只是主題而矣;主題跟訊息在深度上是有所分別的,將來或再就此另文詳談。)我們相信,有易明白、簡潔而又清晰的主題,小朋友會較容易跟得上,滿足感與開心度也會提高;而且,他們可更集中地觀察跟主題相關的(即是能夠visualize到的)。訊息設定當然也規限著我們不再「見什麼講什麼」,不然就很易老調重彈地回到老導賞模式,更加不希望不小心偏離主訊息而變得沒焦點。
設定訊息與相關的活動以外,我們還嘗試了:
1)縮減路線上的資料量,也把較為艱深的部份抽走;
2)把原有較長的路線縮短讓它更變為更適合家庭參與;
3)加設配合活動訊息的搜索活動,讓大家透過發現去學習;
4)增設一個要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戲劇教育遊戲,讓大家經歷一個略帶緊張心情的小演出(但這部份的內容要賣關子,恕未能在此作「劇透」)。
至於活動的效果呢?叫得它作試驗,我們當然就活動作出觀察與檢討,內容與安排上當然有不少改善空間。參加者們開心嗎?這不由我們自己說了,請大家看看當天的照片有沒有答案吧!
「大自然遊樂團」會在今年11月再度舉行,有關的資訊已於綠遊香港Facebook專頁發放,我們很歡迎你與家人來試試這個新的體驗!
「大自然遊樂團」
作者簡介:Terence Tang - 上世紀環境科學系畢業生,從事環保信息傳遞的工作輾輾轉轉十五年,現為長春社教育經理。鍾愛單車、行山、運動、音樂與電影,致力尋找、製作並推廣環保而又好玩的遊戲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