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不是這個問題其實根本不在真正自信的人的考慮範圍之內呢?再者,鄙人認爲自負可以是自信-自卑這一看似矛盾體共同的表像。往往儅觀衆以及當事人覺得其自負是在剛剛show off 完,獲得了周圍嘖嘖的讚嘆,豔羨的目光。此時自我感覺頗爲良好。然而筆者認爲其實這恰恰是一種本質上的自卑。儅人迫不及待的表現自己,其實是急於尋求外界的認同來安撫內心深處隱隱的不安。筆者隱隱中認爲真正自信者往往達至外在及心境統一的平和。中國自古以來有“大智若愚”一說。這個成語似乎更多地被用來當作一種政治智慧,尤其在中國這種“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社會,往往需要韜光養晦。但我覺得也許此成語的本意是形容如“濟公”那種具有大智慧,大徹大悟之人,抑或是唐伯虎之“別人笑我太瘋癲”,又也許是魏晉名士竹林七賢阮籍,嵇康的那種閒適,淡然。無論他們如何放浪形骸,似乎卻縂掩蓋不住由內核所散發出的自信。其實我們還可以對比一下中外的官員。神州大地那怕一小小的縣城九品,一站出來都是派頭十足,財大氣出,充分表現出大國的風範。然而外國小到市長,大到聯合國秘書長,也許經歷過無數次議會的責難,媒體的討伐,選舉的洗禮,往往有時讓人甚至感覺到一絲局促。什麽是真正的貴族氣質?一個頤指氣使的便便大腹,抑或是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什麽是真正的有料?暴富們在巴黎名店中的一擲千金,抑或是比爾蓋茨身上的T-shirt 與 jeans. 什麽是真正的學者風度?是口沫橫飛,對人口誅筆伐,抑或是孔子的“不恥下問”,胡適之、羅隆基(章怡和《往事並不如煙》)先生以及我們在很多大科學家身上看到的謙和有禮。自負是自卑,是做作。
然而自負又是一種自信。是在對於自己有著充分全面而又深刻的瞭解之後,對於自己認定的價值、理念報持堅定信念,堅持自己原則基礎上的我行我素,不以世俗的觀念、標準而轉移。這便有了阮籍著名的“青白眼”, 劉備的三顧茅廬,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自信是一種成熟,平和,包容。其實對比一下唐朝和大明,大清帝國,不辯自明。唐朝期間,胡人當朝做官,在野做生意的不在少數,據説僅在廣州一市就達上萬人。也許就如同當今美國之紐約,加拿大之多倫多。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對各種族、文化的平等對待恰恰是基於對自身絕對的自信。外域文化極大地豐富了自身的生命力,絲綢之路亦將長江、黃河文明的繁榮輸向地中海沿岸。反之自詡“天朝上囯”的大清帝國自稱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正是基於對自己的自卑,最終成爲中華民族的恥辱。鄙人覺得這一問題其實還涉及到中西兩種文化的不同。來到加拿大之後,最大的感覺是整個社會的平和,包容,有禮,還有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走在街上,覺得每一個人都活得很有尊嚴,擡頭挺胸(膝蓋是直的)。從校園裏需靠輪椅代步的殘疾人士身上也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曾經有一幕讓我非常震撼:一位dwarf 背著書包擡頭挺胸,旁若無人的從我身邊走過,眼神中充滿了對自我的尊重與自信。也許經過文藝復興,思想啓蒙的洗禮,“自由”,“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真真植入到人們的血液中去了。回想中國社會最常見的的兩種生存狀態,要麽頤指氣使,要麽奴顏媚骨,卑躬屈膝,單單最最缺的就是這種不卑不亢與平等。我想金錢,地位,身高都不會妨礙街頭流浪的藝術家與比爾,dwarf與姚明進行和諧愉快的交談吧。不知突然閒哪來這麽多感慨,扯遠了,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