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project S+E+E 第二期
文:朱漢強、蘇美智
「內地居民來香港『個人遊』開始以來,至去年底已有超過六十七萬人以這方式訪港,帶動了本地消費。『個人遊』今年內還會擴展。預期訪港中外遊客今後將繼續有可觀的增加。」《2004年施政報告》
特首董建華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一語道破「個人遊」在SARS後香港的真正定位:續命財神。
打從自由行被量化為年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生意,祖國被看成未來世界第四大的旅客輸出國,我們和自由行遊客之間,已經被訂下貨錢兩訖的非人化關係。所以內地客甫踏進入境大堂,香港旅遊發展局便俯首送上寫著「瘋狂購物」的露骨傳單。而派發給大陸同胞的所謂旅遊地圖,彷彿五顏六色光彩炫目,其實卻貧乏蒼白,充其量是一張不折不扣的消費地圖,不住吹噓著「香港乜都有,係購物天堂」等消費符號。
有學者提倡「友善精神」,才能吸引自由行客戶重遊或推介親朋前來光顧。在這塊以旅遊包裝打造的消費版圖上,人的基本價值與態度,也被取用成為吸引消費的工具。而內地人之於香港人,表面是同胞,實質是看對方的錢包,管你是否膿包!
旅遊之於現代,有?兩種重要的消費模式:一,是消費他者的「落後」。遊客從高收入地區遊走到低收入地區,觀摩原住民生活、異族風情,以及未被過度發展而洗刷得一乾二淨的歷史蘊藏。於是,遊客感覺歷史,更重要的是,感受「還好我們(或我們的祖先)都捱過了」的那段日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還可以享受自家貨幣勢強的好處──口袋裏的錢更好花了。家裏營營役役的窮光蛋,忽爾變成一擲千金的大豪客。
另一種模式,是膜拜人家的「先進」。這一趟旅遊的流向剛好相反。遊客在家好不容易,才儲得一次遠門的路費。於是懷著挨法飽的不屈不撓精神,挺進另一個國度的五光十色當中。現代版劉姥姥走進超級城市的大觀園裏頭,在百多層高的現代圖騰跟前,樂於讓自己變得多麼謙卑和渺小。那些千挑萬選,要買回去送給親友的手信,可能只是一張名信片、又或一個大無謂的鎖匙扣──總之,為了讓親友感受他這一刻沾染的時代氣息,他跑了一整條街的商鋪去比較價錢。
香港之於大陸的自由行遊客,卻被派演了一個難免要顯得尷尬模糊的腳色。你說她「先進」嗎?怎生老在南下的大豪客面前,落得擠眉弄眼,獻媚討好;不若說她「落後」,他卻端如白紙一張,把歷史和文化都在拆樓起樓之間給丟失了,掏空口袋,也找不到能給客人玩味再三的什麼條件。貧窮得只剩下錢,而且是個符號而已,還正在褪色呢。
「自由行」確為不少商舖帶來利潤,但商界一提起自由行客,不免異口同聲指有不愉快經驗,慨嘆「連尊嚴都要賣」……「可能他們在內地真的很富有,習慣了這種態度,他們一進來,便說:『我要這些那些名牌,你帶我去搵!』之後又話:『你係咪中國人來的,唔識講普通話!』真的很谷氣。」(《明報》2004/1/14)
昔日的「阿燦」,今日卻比煙花燦爛!
別自怨自艾,也別以為旅遊只等同消費。或許我們忘了香港這塊旅遊的金漆招牌,還有維港、域多利監獄、大嶼山等人文及保育特色。奈何我們除了騙旅客的電器店,還有低水平的政府,只會把古蹟文化大自然拆的拆、填的填、「發展」的「發展」。到最後,除了賣正牌奶粉外,香港還有甚麼「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