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醫,不自醫
前言
In
Durkhem's view, Egoistic suicide results from an inability to integrate
oneself with society. Failing to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 community
disprovesthe persons of support systems. Without such support and
unable to functionadaptively, the person becomes isolated and alienated
from the others. (Egoistic suicide, p367)
正文
卓韻芝的故事,叫我們明白人類脆弱的本質。
佛洛伊德說,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id)可分為生存本能(life instinct)與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當代表食色等生存慾望不敵代表攻擊與破壞之死亡本能的時候,人便可能出現自殺的慾念。於是,當人們認為自己已經失去極為深愛的人/物時,會產生自毀的念頭。
另外,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Durkheim)則認為自殺者並非受先天因素影響,並提出四種自殺類型,當中以自我中心型自殺 (egoistic suicide)者較多。他認為現代社會團結性低,個體在群體中無法被照顧,個人問題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無從解放。於是,在無計可施下,鑽了牛角尖的人便會選擇放棄自己。
孤獨的年輕人
這首歌,你認識嗎??
苦榮:誰人會愛我這種孤兒仔
陳奕迅:流落到谷底
苦榮: 恐怕我已是個熱戀的後遺
陳奕迅:無人前來認領骯髒的身體 若想抱抱就等下一世
合唱: 誰要我這種孤兒仔
陳奕迅:誰贈我安慰
苦榮: 當我至愛路過 亦不想拾遺
陳奕迅:誰在從前話我貧窮但美麗 但想抱抱就等待轉世
合唱: 我這種身世
其實苦榮和小苦妹中的苦,絕對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作者把成長的苦,化成諷刺,或嘲笑──小苦妹是光明面,苦榮是暗黑篇,現在看來,都是作者的心理投射。
多年來,她把自己包裝成少年人的傾訴對象。但事實上,一如不少生性敏感的藝術工作者,她不過是利用不同渠道隱隱地說出自己心事而已。
希望她身旁的好友,能憑藉她是次大難不死的幸運,助她重拾生存慾念,逃出死亡的幽谷。
更希望傳媒中人行行好,當她日後重新上路時,願意扶她一把,不要落井下石,讓她和每天受她影響,正受盡成長過程煎熬的青年人,有一個充滿愛的生境。
後記:
其實,哪有什麼能醫不自醫呢? 除了神,誰有力量可以醫治人?
延伸閱讀:
1. Suicide in Hong Kong:epidemiological profile and burden analysis 1981 to 2001
http://www.hkam.org.hk/publications/hkmj/article_pdfs/hkm0312p419.pdf
2. 香港撤瑪利亞防止自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