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師,我背負著中國五千年的流水帳

不知別些地方是否一樣,但至少香港的確有這麼的一個怪現象,就是學生越年長,氣力越大,背的書包就越輕(這裡不考慮幼稚園學生)。這個不正常的反比例,令小學生每天上學都好像進入少林寺練馬步一樣,甚有泰山壓頂的感覺。長期受壓,不單使小學生更討厭上課,而且對他們的身體構成了嚴重傷害[1]

造成學生每天挾泰山以超操場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個:

首先是因為小學生要學的太多了。在我的那個時代,小學讀的是中英數社科健,每科也有一本書。後來出現常識科,科目確實減少了,書本卻厚了幾分。時移勢易,現在的小學課程我真的不知道,在沒有指定範圍的公開試學制下,可能每一間小學也有自己的一套教材,甚至每一個老師亦有自家的教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學生所讀的科目一定比大學生為多,因為做學問做得越久,所研習的是越深入,讀的科也越少。何況中學生有儲物櫃,大學生上課更只拿筆記(乾拿幾張白紙,純粹抄寫或是帶著睡袋一心見周公的亦大有人在),所以他們上課都是兩袖清風,無物一身輕的。小學生要學的太多,書本自然多,而書包亦不能避免地重了起來。

其次的當然是和現在的課本有關吧。書商為了銷售更多的貨品,除了巧奪天工地印刷教科書外,更毫不吝嗇的落實書本作為文化載體的角色,把一些進階的資料加進課本,並附上令家長趨之若鶩的字眼:進階知識。結果使書本的重量增加不少,其中的知識有的根本用不著。可是,基於家校合作的概念,學校會聆聽家長的訴求而買入一些「較為深入地談論該學科知識」的書本。一本書有十頁用不著的知識,六本便有六十頁。因此連教統局也和書商磋商,尋求減輕課本重量的方法[2]

最後,或多或少跟全香港人有一些關係,就是香港出生率不足。「殺校」這個血淋淋的殺手早已手刄無數學校。為了逃過每年一劫,學校唯有積極裝備自己,而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抬出自己的學術成就紀錄或是學生如何在繽紛園地中發展自我,這種統計和資料極具說服力。其中,成本最低就是催谷學術成績。因為不用四出尋找高水準的專業導師,而且打穩學術基礎迎接中學課程始終是家長最關心的事情。於是學校無可避免地提升對學生的要求,例如上課要帶齊書本和練習簿等。雖然現在不能體罰,但狠狠的責罵、無情的留堂班和恐怖得要命的缺點對大部份小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威嚇力。這促使學生不敢欠帶任何的書本,可以想像他們是如何的把家中的「藏書」放進書包,加上部份小朋友是不懂把可以棄置的筆記紙張通告從書包取出,使書包百上加斤。

所以,下次看到小朋友拖著沉甸甸的書包以緩慢的步速追校巴,可別要怪他們阻擋了你的路,因為他們背上的(對他們來說)是和中國五千年流水帳一樣沉重的課本。

只是,我老是想不明白為何小學生不可存放書本在學校。放在抽屜會被工友清理,那麼為何不收集一起,放在簿架?既不怕學生忘記帶要帶的課本,又可減輕學生的重量。若果說這樣會剝削學生溫習的機會,但要求他們帶回家,他們也不見得會溫習。又或者給每個學生幾個配額,讓他們自由選擇放在學校或是帶回家中,這個配額可以令學校不需騰出大量的空間去放置學生的書藉,亦可令減低小學生肩上的重擔。

另外,既然學校有校服選擇,那麼為甚麼沒有「校包」?從前我讀的小學就有校包訂購,那些護脊書包亦可變身成手拉車,大量減低小朋友的負擔。既然教統局發指引希望家長購買合適書包[2],為何不像教科書一樣,在市場選購合適的書包供應商,然後提供給家長選擇?或者這些細眉細眼的地方微不足道,但對快要進入發育時期的小學生來說,這些措施比一套優質的預備升中教材更加實用。

延伸閱讀及參考資料
[1]
蕃薯藤新聞
[2]
教統局開學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