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美國中期選舉:美國選民對布殊施政的公投

11月7日是美國的中期選舉日,美國選民將投票決定新一屆的衆議院和三分之一的參議院席位(及36個州的州長),參衆兩院控制權鹿死誰手是焦點所在。

共和黨從1994年的中期選舉大勝後一直控制著兩院,使民主黨的克林頓政府成爲“跛腳鴨”,過去六年又使布殊享受院府一統、政策通行無阻之利。但結果卻是美國在伊拉克泥足深陷,共和黨財色醜聞不斷,政府財赤上升。《時代》雜誌認爲,這次中期選舉事實上是對布殊施政的全民公決,民主黨若重掌國會勢必重塑美國的政治版圖。

因此,美國選民要做一個決定:布殊的共和黨應否繼續同時控制白宮和國會。當前的形勢對共和黨不利,選前所有民調都顯示,受布殊所累,衆議院的控制權很可能將落入民主黨手中。參議院仍屬未知之數,關鍵在爭持最激烈三個州:佛吉尼亞、田納西和密蘇裏,要贏得參議院控制權必須三取其二。

陷入如此窘迫的處境,共和黨實在應該反躬自問,爲何選民如此不滿?

過去幾年,布殊的白宮在缺乏國會有效監察的情況下恣意妄爲。在諸如伊拉克、颶風吹襲、關塔那摩虐囚等事件上,布殊政府不但無能而且相當傲慢。另一方面,以財政穩健自居的共和黨,在布殊治下卻未能控制公共開支。爲討好老齡選民,布殊批准了一萬二千億美元的醫療和退休改革(主要是Medicare Part D的處方藥補貼),給繼任政府留下鉅額的赤字隱憂。爲了討好共和黨的“鐵票”----福音教派的保守選民,布殊還不惜提出聯邦修正案禁止同性婚姻,及禁止幹細胞研究----這連他的盟友貝理雅也看不過去,屢次表示歡迎美國科學家到英國做相關研究。

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立法、司法和行政互相制衡。代表民意的國會有責任去監察和約束白宮的行爲,但是共和黨控制下的參衆兩院卻並未充分行使這一職能。從伊拉克到幹細胞研究,獨斷專行的白宮幾乎沒有面對過任何參衆兩院比較嚴厲的質詢。即使像聯邦預算案這種大事,國會也只是走個過場,討論一下就批准通過----這在任何民主國家的議會都不可想像。根據美國國會的統計數字,2006年國會花在議事辯論的時間是六十年來的最低紀錄。

此外,共和黨兩院獨大也滋生腐敗,不少共和黨議員相繼捲入財色醜聞。不久前辭職的佛利(Mark Foley)曾高舉反同性戀的大旗,但卻被揭發寫猥瑣電郵給一名男童,嚴重衝擊了共和黨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共和黨議員迪利(Tom Delay)則涉及了選舉經費的違規操作,被逼引咎辭職。此外,還有兩名共和黨議員被法庭裁定貪污罪名成立。

這一切驗證了一個政治常識: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也解釋了爲何布殊和共和黨大失民心:9/11後民望一度高達90%的布殊現時只有40%左右,國會的支援度甚至不足30%。這次選舉,CNN的調查顯示有81%的民主黨支持者會出來投票,而以福音派教徒爲主的共和黨鐵杆支持者中,該比例僅爲68%。共和黨的行徑,連這批教徒也看不過去。

當然,布殊領導下的美國並非一無是處,經濟表現良好,杜瓊斯指數升至新高,9/11之後美國本土的確再無發生過任何恐怖襲擊。共和黨的選舉機器還刻意在最後三天發放有利消息,先是失業率降至4.4%,然後是薩達姆在伊拉克被判死刑,明顯是想沖淡選民對布殊政府的不滿情緒。在這場勢均力敵的選戰中,這些小“功績”的發放是否能替共和黨守住國會,值得密切關注。

在正式選舉結果公佈之前,美國六大新聞媒體會率先公佈他們聯合進行的票站調查的結果,民主黨是否能攻下參衆兩院,11月7日美國東岸時間下午五時(香港時間早上五時)左右將會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