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娛樂節目,<美女廚房>之成功並非僥倖。
正如很多未看過該節目的觀眾,當初我並不明白美女加煮食有何特別,會造出如此顯著的協同效應。
但當我看了其中一集,終於明白了。
首先分析觀眾心理。仔大女大的大叔大嬸們本來已是周日晚的收視保證,不贅。至於<廚房>一詞不過是肯定大嬸們不會轉台看韓劇或肥媽而已。
本來一聽到<廚房>,絕大部分港男便馬上逃到房間啟動電腦幹回其電車男老本行,但美女一出,正好擊中他們的生/心理需要,於是他們又乖乖的跑回客廳和父母玩音樂椅了。
剩下的只有港女了,如何吸引她們呢?
其實製作人也不用特別做些什麼的,事關港女本身分為懂燒菜和不懂燒菜兩類。懂燒菜的,看到雞手鴨腳的「美女」們,豈有不偷笑之理,興之所至甚至可以大叫一句:「女人一定要一樣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例如我這種」;至於不懂燒菜的,又可以大發嬌嗔:「原來有人和我一樣不知道汆水是什麼呢。」
人人對號入座,收視只好節節上升了。
棉花糖危機
此外,<美女>跟其他類似綜藝節目的最大分別,在於它賣的不是糖衣包裝──整個節目的設計便是一枚特大棉花糖──從裡到外都是輕輕鬆鬆的少甜,看似人畜無害,十分適合一家老少在暑期收看。但要維持節目的趣味性,主持人對嘉賓必須極盡挖苦之能事(除非請到一些廚藝出神入化的嘉賓),而在本質上,這和曾志偉使出蛋糕忌廉沒有太大分別。
因此,當一些嘉賓字詞貧乏(例如今集草蜢),未能準確地利用尖銳字詞攻擊台上手忙腳亂的美女時,悶場便會出現。
最後,唯有靠誇張的演技支撐下去了。
後記:
當我們批評獎門人沒有新意,殘酷一叮太言語暴力時,製作人只消心念一轉,一切又安然無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