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羅慶鴻:市建局需留意角色定位

原刊於大公網 2006-08-18

觀塘市中心重建的三個「構思方案」不但忽視了原社區多年積聚而來的有機秩序,更徹底改變了原來市區形態。目前當局最重要的事項不是設計性和技術性的規劃,而是要從政治及公共行政角度清晰它的社會任務和訂定它應該要扮演的角色。

市建局日前公布了三個構思方案,為觀塘市中心重建作廣泛的公眾諮詢,當局估算該等計劃要耗資300億港元,並需以12年才能完成。社會各方面反應不一,有論者認為項目太大,以目前市建局的財政狀況,再加上樓價不穩定的因素,擔心市建局會重蹈土發公司的覆轍,最終不能順利完成;有指出方案的容積率八倍的建築密度太大,對區內環境、交通和其他公共設施都有深遠的影響;有認為計劃中的住宅售價需7,500港元每平方呎才能達到收支平衡,質疑該等方案是否真的為「觀塘人」而策劃,也有論者指出當局若以高於市值價收購業權,無疑是向業主派錢;有坊眾擔心新方案會徹底改變了目前觀塘人的生活模式;也有坊眾希望當局加快落實收購,協助他們盡早遷離;有議員甚至認為當局應該先收購後規劃來滿足業主的要求等。雖然意見紛紜,無論合理與否,但都真實地反映社會各界對項目發展的觀點,對當局在進一步的策劃上帶來一些積極的「再思」作用。

應扮演支持與促進的角色

市區重建是社會任務,具社區規劃和市區設計「二重性」。觀塘市中心重建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社區更新工作,可為香港其他社區未來重建工作帶來經驗和範式,意義重大。因此,在落實重建策略之前,市建局便應要清晰介定在計劃上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和地產發展商不同,市建局是兼負著「市區更新」、「樓宇復修」、「文物保育」及「活化舊區」四大社會政策目標,是擁有獨立行政權力的「半政府」公共機構,從政治責任和公共行政模式而言,市建局可在公共項目策劃中扮演或同時兼任產權擁有者、分配者、生產者、支持者和促進者五個不同角色。以目前觀塘市中心重建範圍的情況來說,市建局除了可以從政府獲取部分產權外,其餘大部分則屬私人擁有,因此要扮演整個重建範圍的產權擁有者角色,就必須向現業主收購。由於當局有意統一規劃,業主們希望趁著這個機會,市建局能以高於現市值價來收購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主政者必須慎重考慮下列各種可能引發的問題:(一)該地區的私有產權是政府於幾十年前售予市場後按市場規率自由分配而成,今天政府若回購業權,那麼政府有沒有干預市場之嫌?(二)重新扮演統一業權者角色是否和現時特區政府所倡導的「小政府、大市場」政策理念「背道而馳」?(三)利用公共資源以高於市場價收購,在公共經濟理念上是否恰當?(四)選擇性的地區重建和收購的先例會否對其他也需要改善環境的社區不公平而引發日後的各種社會爭議?(五)在統一業權後,倘若市建局把業權轉移到發展商,並由他們再在市場上扮演生產者和分配者的角色,那麼,當局是否有利用公帑為發展商「保駕護航」、「為虎作倀」之嫌?(六)若干年後,觀塘市中心的社區環境再次不如理想,市建局是否又要回購再發展?若當局真的「為觀塘人重建觀塘」及避免﹙或減少﹚上述的爭議,市建局是否只扮演「支持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比較恰當?

以「社區語言」來勾劃

著名的社區重建學者基士杜化.阿歷山大指出,一個社區的「生命力」不是由設計師創造出來,而是由眾多區內成長的小單元有機秩序組合而成,因此,社區重建成功的關鍵便先要服從這個秩序。目前觀塘市中心的「生命力」正是幾十年來經過「自然選擇」後的有機組合現象,不幸的是現在市建局的三個構思方案都沒有考慮這因素。阿歷山大更指出,以整體發展方案來重建社區並不適當,主要原因是規劃「硬化」,任何設計者都不可能預測幾十年後的社區變化,所以預設的規劃秩序都會抹煞社區原來的「生命力」,因此並不可靠。他建議完善的社區規劃應該有一個漸進成長、按社區需要而轉變的過程,過程中由眾多較小項目相互依靠,互補所需而組合;再者,沒有策劃者和設計者比社區居民更認識社區的生活方式和需要,也因此,社區重建的過程應以他們的社區語言來勾劃。支持者的角色是先要尊重和認同這個有機秩序、漸進成長的規劃理念,協助和組織區內的「資源」和「能力」來支持和推動這個成長過程。促進者的角色是為社區重建提供市場誘因,其一可由市建局統籌規劃、地政和其他有關政府部門,調整土地用途,酌量增加可使用建築面積﹙不採用統一發展方案,分為眾多較小項目,由市場來完善,相信容積率不需要現構思方案的八倍,市建局也不用耗資300億港元公帑﹚,提供補地價優惠;其次是提升區內的環境元素,例如調整市中心交通流量,改善空氣質素,增設行人專用區,優化戶外休空間﹙筆者認為現位於裕民坊和巴士總站之間的綠化用地是香港目前市區內最佳使用的小型休場地之一﹚,以至加設一些文化藝術設施等。

觀塘重建舉足輕重

目前觀塘市中心重建的三個「構思方案」不但忽視了原社區多年積聚而來的有機秩序,更徹底改變了原來市區形態。試想,把旺角朗豪坊、中區的中環廣場或是鄰近創紀之城﹙APM﹚等理念搬進觀塘市中心是否恰當?每平方呎8,000港元的售價會不會迫使部分觀塘人離開觀塘?什麼人願意以這價格搬進觀塘?都是值得三思的問題。此外,若觀塘樓宇達到這樣的價格,那麼,其他地區的價格又如何?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能否負擔這樣的地產價格?這樣的經濟負擔會否降低市民的生活素質,加深香港工商業的交易成本,削弱對海外和鄰近城市的競爭能力?

觀塘市中心重建的成功與失敗不單直接影響區內的經濟、民生,間接也對香港其他地區有深遠的意義,是香港市區重建歷史的重要部分。前土發公司所奉行的是殖民政府的社會政策,回歸後,市建局在「港人治港」的理念下誕生,當局是不是可以改變前者的政策文化?特區政府強調「以人為本」和「公民社會」的施政理念,所以社會政策的制訂都應以社會效益為前提。因此,當局不應以任何理由、政治目的或行政指示而偏離它應負的社會責任,草率從事。目前當局最重要的事項不是設計性和技術性的規劃,而是要從政治及公共行政角度清晰它的社會任務和訂定它應該要扮演的角色。

作者為香港註冊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