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戰》上映以來,成為城中熱話。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先後撰寫多篇「影評」,大談片中犯駁之處。我看著覺得納悶,大家的「冷知識衝動」真係咁勁?假如有一部電影拍得完全像真似實,這又會否一定是好戲?
要談「真實」也實在相當困難,貴為局長的葉太究竟會看到多少「真實」?現任民主黨總幹事,前廉署調查主任林卓廷就做了很好的回應。作為一個自以為沉迷港產爛片,硬是要從影片僅有材料中尋找意義的非典型觀眾。不少人大鬧《寒戰》肉麻場景如劉德華見記者大談「安全」之時,我卻以為導演故意安排劉德華說「反話」。容我稍為過度詮釋的話,《寒戰》的故事設定不是似曾相識,反映香港的境況?
甚麼也沒有發生
《寒戰》是一場發生在警隊內部爭權的故事,警隊兩大派系爭奪署長寶座,甚至發生鬧市炸彈爆炸、槍戰以及五位警員連同警車「被失蹤」等事件。但對於市民而言,卻好像甚至也沒有發生,保安局局長劉德華召開記者會,瞪大眼否認有警隊高層被廉署拘捕,與劉德華一同召開記招的楊采妮,相信也沒有將那一份所謂「新聞歸新聞」的新聞稿發出去,她拒絕修改新聞稿字眼,與梁家輝爭吵,不過是為郭富城拖延時間。
這不就是我們最喜歡封鎖資訊的政府嗎?中策組的邵善波大談要打網上輿論戰,不是谷歌公佈,我們也不知道政府多次試圖刪去一些網上資訊;梁振英、陳茂波等特區官員,拒絕交代多宗醜聞;政府新聞處選擇性邀請傳媒,以放風友好傳媒取代公開記者會;警隊等紀律部隊轉用數碼通訊,傳媒更難監察警隊的行動;更加不要提那三個行政會議已經「審議」了一年多的免費電視牌照。
以公關取代公共討論,以對方是否「講粗口」、有禮貌取代「講真話」、有意義的交流,更是影響力擴及社會的「和諧」手段。在《寒戰》中,楊采妮多番強調提問要一個接一個,劉德華面對多位記者難堪又直接的提問,選擇的解套不是誠實回應,而是退後一步,由楊采妮出手再強調要逐個問。最終劉德華的所謂回答,更是愈來愈見出自於特區官員之口的中宣部文句。
權力鬥爭
郭富城與梁家輝爭奪一哥寶座,令我想起唐梁特首寶座之爭,保安局其實更像是阿爺。《寒戰》之中,阿爺鍾意「識整靚盤數」既郭富城,梁家輝的支持者於是發動內部鬥爭,意圖夾阿爺接受梁家輝。郭富城於是搵阿爺幫手,找來梁家輝的背景審查資料,又利用第三者廉政公署(參選特首時被譏為時事評論員的何俊仁!?)搞局。最終的解決方法更是兩大巨頭「拆掂」,整個擊殺彭于晏的行動,廉署的兩個細路仔不過是在大宅外觀看整個行動,郭富城更直接向脂粉調查主何李治廷挖角,李臉上露出「受寵若驚」的表情。再加上郭富城本身就是告密者,徐家傑急不及待闖入會見室擦梁家輝鞋,廉署更像是郭富城的工具,警隊及廉署的地位誰高誰低,相當清楚,絕非甚麼「警廉衝突」。
故事終局,究竟「綁架警員及警車事件」是否真的彭于晏與「幾個兄弟」發動的?王敏德(腳痛?)及梁家輝(被勸退?)提早退休,郭富城升任一哥,繼續收到恐嚇電話,說要「禍及妻兒」。來電另一邊的不明人士,真的只是為了彭于晏一人?還是根本這是阿爺「要捉你痛腳」的劇本?
葉太說警務處處長平日不會在警察總部身穿制服,我就十分同情王敏德,王是一個毫無實權、身不由己,到最終被迫提早退休的過渡角色。虛怯的內心,就只好以威風整齊的制服掩蓋。早早被中央封死不得連任的曾蔭權,貪得就貪,是否也是王敏德苦悶心情的另一種發泄出口?
寒戰:以恐慌統治
《寒戰》由頭到尾,也多番強調香港的繁榮與安全,我想這也正正為何郭富城說「最出事係個行動代號」。《寒戰》英文片名是 Cold War,冷戰所打的更多是「想像中的敵人」,性質是長期、看不到終點。為保持香港的繁榮與安全,誠如劉德華所言,「非常時期,用非常的手法」。製造恐懼危機,有了恐懼危機,就「做乜都得」,從而合理化統治及現狀。自製「稻草人」如港獨大敵,以至各種各類的社會議題如同志平權會令家庭價值崩潰、全民退保令政府破產、停用核電令全港「無電用」等等。當然,這現象不獨香港存有,遠在以色列也正在發生。
葉太評此戲諸多上下級越權的「不合理」情節,然而在梁振英治下,這些事情還少見嗎?中策組可以變成人事任命的機構,政府新聞處變政治宣傳部。
《寒戰》以及近來網絡大熱的鄭子誠現象,也很能反映社會現況,在《寒戰》及鄭子誠世界,也是充滿疑慮、猜忌及陰謀,《寒戰》中的「香港繁榮安定」的宏大叙事,早已接近破產的邊緣,這也不獨是梁振英一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