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熱熱鬧鬧辯論人口政策

編輯室周記:熱熱鬧鬧辯論人口政策

本周社會熱話,一定是人口政策。一份聯署廣告指責新移民是香港資源短缺和被赤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要爭取單程證審批權,按著香港承受能力來引入移民。政府強調單程證審批由內地執行,並列明在《基本法》,目的是家庭團聚。特首梁振英反駁,解決房屋問題,是要增加土地供應,不能靠減少人口解決。

甚麼是資源不足的元兇?

這說法明顯未能說服,多了人,住屋需要理應增加。發起聯署聲明的譚凱邦本周一撰文,認同團聚需要,並「可以有秩序來港」,只是懷疑內地從中「溝淡」香港人和滲透。不過,他又重申香港人口已經超越地方的承載力。如果香港要「參與或取回單程證審批權,以訂定適合香港的人口及房屋政策」,這意味著家庭團聚並非最優先原則。葉蔭聰同日在報章撰文,強調土地(和房屋)不足是土地使用不夠有效率,例如有很多土地根本預留給丁屋。這種「圈地」減少可供應的土地。他認為,爭取單程證審批權,目的是減少內地各級政府貪污,以及藉此控制居民。

有人著重滲透問題,香港和澳門的選舉和政治動員是明顯例子。他們期望取得審批權,內地政府難以任意安插內地人來香港。筆者相信有一定成效。不過,正如筆者月前指出,建制派和內地機構有更多合法渠道接觸一般內地人,體恤他們的生活需要,以求日後用選票報答。民主派別固然輸在起跑線上,加上避免得失本地選民,新移民更容易投向建制派陣營。

是新移民問題,基層(男性)的問題,還是貧窮問題?

有人著重搶去本地資源。我們要思考為何內地人要搶去資源。首先,2003年的人口政策,限制了居港未滿七年的人士領取綜援資格。隨後幾年,政府縮減了針對新移民的社會服務(直至近來才有民政局撥款給社會服務機構,當中不乏跟內地關係密切的)。第二,人口普查顯示,居港不足七年的人,其教育程度和收入也較永久居民低。近年內地新移民以成年女性為主,大部份也跟丈夫和子女團聚。一個合理推論,是丈夫也屬於基層。與其說新移民令社會出現問題,不如說是基層男性的生活困局──即是貧窮、婚姻預期、以及產業轉移──引致這問題。因此,要處理的,是如何令這群男性,以及衍生的家庭脫貧。

不過,當社會對扶貧的態度,要麼留於赤貧救濟,要麼認為助長懶惰貪念,扶貧的討論──不論在改變個人,群體和體制層面──也很難開啟。

那邊廂,如果因為社會資源不足,不能承受更多人口,而要設單程證審批權,訂下來港的條件,那毋寧說是拖延(如果不是阻延)基層家庭團聚,甚至限制基層婚姻和生育的選擇能力。先不論條件是否擇優,但幾能肯定是排劣。舉例來說,何喜華在十多年前已經爭取單程證審批權,讓內地配偶子女,早日來港(《東方日報》,B16,2002年2月5日)。支持審批權的人,有多認同何喜華的主張呢?

有人口觀才有人口政策

當不少人堅信不處理人口政策,就不能處理房屋政策,其實,當大家的人口觀、福利觀、產業發展、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以及黨派的政治操作(見美國最近的例子)沒有共識,人口政策也不能針對問題。

撐國教黃均瑜當嶺大校董

昨天,嶺南大學宣布委任支持國民教育,教聯會主席黃均瑜為校董。剛巧,上周六舉行了一個討論高等校育架構的論壇。參加者指出,校董會有權遴選校長,權力很大。不少校董來自商界,目的是為院校帶來資金。觀乎嶺南校董會名單,有幾位梁振英友好,除了黃均瑜外,還有陳智思及林奮強,以及校長鄭國漢。嶺大學生會會長回應《蘋果日報》查詢,指黃均瑜曾表示擔心校園政治化,令她擔心黃均瑜能否維持學術自主,以及是否真正關注或了解院校。

戲仿作品的公眾諮詢正進行

此外,隨著處理戲仿作品的公眾諮詢進行,相關的討論越來越多。獨媒一直跟進事件,並出席不同團體舉辦的諮詢會。業界和網民也擔憂方案一中的「造成超乎輕微的經濟損害」定義不清,業界疑惑何謂超乎輕微,網民擔心版權持有人動輒控告二次創作。對方案二及的意見較紛紜,甚至有另類方案。公眾諮詢截止日期為10月15日,請踴躍發表意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