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價值,必須同時存在,才會產生意義,一旦抽離割裂,都將變異。
暫以特首梁振英經常掛在嘴的「民生無小事」的「民生」來談談。譬如說,「民生福祉」和「新聞自由」這兩種價值,就是缺一不可。又譬如,「民生福祉」和「公義」這兩種價值,也不能割裂。
八月八日下午一時許,我們的辦公室被四名歹徒闖進,以鐵鎚等工具惡性破壞現場電腦及電視機,然後逃去。事件讓我們非常震驚!一向以來,我們都是以一雙手去寫稿去拍錄像,以獨立於主流媒體的視角和組織方式,希望在香港開出一條民間記者的路。在政治和商業權力肆意介入主流媒體,粗暴左右編輯台自主權的時代,我們執意捍衛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然而,這種捍衛,卻被暴力擊打!
也許,一些老百姓認為,「你們的新聞自由,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只要求梁振英儘快給我上樓,快點通過全民養老金,人人有錢派,那就成了。」是嗎?真的是這樣嗎?「民生福祉」的價值,真的可以跟「新聞自由」抽離嗎?當然不。這些年來,香港獨立媒體,當然還有其他媒體,不乏有關劏房、舊區重建、鄉郊土地壟斷、露宿者、老人退休保障的文字和影像報導,這些,一方面直接和「民生福祉」相關,另一方面,可能在報導過程中減損財團利益,甚至直揭官商勾結。如果沒有這些報導,誰來釐清發水樓和劏房和發展局長的關係呢?如果沒有新聞自由,在九龍蝸居的朋友,又怎麼知道,原來新界丁屋丁權,已經成了發展商的發財之道,一幢三層村屋很可能落成後一周內便轉賣,價值上千萬。他們又怎麼讀得懂,政府保育鄉郊只是神話,最終不為綠化城市,不為種植本地農產品,卻只是成了地產發展商的另一個項目。記者信仰「新聞自由」這核心價值,冒著得罪既得利益者的風險,深入報導這些新聞,希望掀開不公平的土地壟斷,從而改善港人的居住環境,新聞自由和民生,固然必須共存。
除了新聞自由,「民生福祉」,也必須跟「公義」同時存在,才能恆久。
話說「韋森特」十號巨風,掀起「全城執膠」行動。執膠朋友一面執,一面不忘呼籲政府成立跨部門小組拯救海洋生態,同時要求政府要追求相關企業責任,包括膠粒生產「中國石化」,運載膠粒的「中國海運」。此情此況,我們看到政府慣性動作:回應民意召開跨部門會議,也開始著手運用公權力找人參與執膠,然而,面對大企業,卻是研究又研究,探討再探討。往往,結果都演成企業財團責任不了了之,政府和市民還有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在埋單!
「民生無小事」,新任特首梁振英經常掛在咀邊。但他大概忽略了,民生脫離公義,也不能獨存。就以執膠行動為例,即使政府加強人力,宣稱回收了四、五成膠粒,將海洋破壞減至最低,難道這些人力物力,不也是公帑,不也是香港人的資源和財富嗎?為什麼,在事件上,膠粒的生產者/擁有者/運送者,不用負責任呢?
事實上,這是特區政府的一向思維,這種思維到了梁振英時代,預料將更深重。這種思維一方面希望推出多項民生福利政策,以獲得更多的民意支持,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想得罪大財團,以失去某部分利益。追究財團污染海洋責任的事,不僅僅是一件要企業出錢清理海岸那麼簡單,那是一種要求企業負責,追求公義的事。不僅這次膠粒事件應追究企業責任,其他民生政策,如直接攸關市民身體健康的環境及空氣污染問題中,電力公司減碳措施緩慢,地產商瘋狂蓋建的屏風樓等等,這都是有違企業在社會該負上的責任。而這一些,又被抽脫於「民生福祉」。
進入梁振英時代也好,進入西環治港時代也好,確是愈來愈多人想透過將一些價值獨立於另外一些價值,從而分化社會,混水摸魚,這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