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蔭聰
這是我從參與In-media開始,一直在想的問題,但一直沒有答案。願意每天付六元給蘋果的市民,是否願意每天付一元給In-media(一年是三百多元)?
傳統大媒體,不管是報紙與免費電視,都是靠廣告的,在香港這種大集團主導的經濟,廣告當然主要來自大企業,簡言之,是依靠資本主義經濟。
大企業的廣告與大媒體的傳播方式接近,單向為主,以一個龐大的傳播中心,向公眾散播訊息,兩者可謂難兄難弟。
更糟糕的是,政府的制度也是偏幫大財團的,最近翻查香港媒體規管的資料,才發現香港的廣播條例及制度的嚴苛,例如,辦一個電台,光牌照費,每年便需付三百萬港元給政府;去年有人要求成立社區電台,可惜連籌款的機會也沒有,因為廣管局乾脆便拒絕他們的要求。
鼓吹草根新聞實踐(grassroot journalism)及網絡媒體的Dan Gillmor認為,新的傳播事業,不能光靠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他說,既然新媒體強調市民參與及分享,大概不能靠強調搶佔市場份額的大企業廣告,而需要禮物經濟(gift economy),例如捐款,或是讀者直接支付作者,韓國的草根新聞機構Ohmynews,便有給公民記者"tips"的機制。
Dan Gillmor沒有把禮物經濟解釋得很詳細,大概他也沒有甚麼「好橋」,止於概念,連財政上最成功的韓國的Ohmynews,每月二百二十萬美元左右的收入,也要七成靠廣告。
禮物經濟在哪裡呢?In-media絕對不是Ohmynews,不是成功的商業模式,似乎被迫要很大程度上依賴禮物經濟,換言之,需要培育一種禮物文化,一種媒體的消費文化,現在的文化是:網上的資訊是免費的,付錢的是傻瓜。
我不知怎樣做,特別是In-media成員全是業餘人士,如何打造新的網絡媒體文化?我們設立的那個pay-pal捐款按紐,反應也不是很好,直至三月二十三日,只有三數位朋友真的用這個方法捐過錢。
我們很窮,沒有自己server,戶口只有幾千元,我們也沒有職員,更沒有專人有時間組織籌款運動;但我只知道,營造文化是漫長的,而只有大家不斷做,營造出感情及投入感(commitment),才有可能有希望,才會有禮物的流動。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回應重貼
想知道捐款數額有下限的嗎?
如題。
-- 雙生兒 於 March 25, 2005 02:30 AM (按此看回應全文)
Donations?
Most people are conditioned by now to screen out those Internet
advertisements. Until I read this essay, I had never even realized
that (1) you had a paypal button and (2) money mattered to you. I have
just made a small 'contribution' (it may take a couple of days to come
through due to a doubt about the expiration date on my credit card). I
recommend that you post periodic reminders to your users. You should
never be too proud to ask.
-- EastSouthWestNorth 於 March 25, 2005 11:10 AM (按此看回應全文)
下限1蚊美金
用paypal來捐款, 下限是1蚊美金, 等於7-8蚊港幣. 但係paypal每次轉賬最低服務收費係0.33, 若捐1蚊等於3成捐款比左paypal, 唔化算...
其實捐款係多多益善小小無拘, 我自己則希望香港可以培養出以新聞/訊息消費者透過轉化自己的位置(成為生產者), 或直持資助這些工作(而不是透過大企業廣告)的文化.
-- 阿藹 於 March 25, 2005 12:44 PM (按此看回應全文)
談禮物經濟
早排inmedia的paypal system activate之後,我check chekc inmedia在gmail開的電郵,看見有人捐了二十元給inmedia,我覺得很高興的。
高興的原因,是我覺得讀者捐廿蚊,是欣賞這個大家的平台。我當然想大家幾十萬咁捐過來,但我想這不是自己對讀者的期望。
我聽過一個比喻,說現在我們對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一種誤讀
物種競爭,可生存的的往往不是靠弱肉強食,而是跟別的生物合作,會消失的生物,往往是因為牠們只會競爭,而不會合作、不懂生存之道。
面對坐擁巨資的傳媒機構,我們當然不要跟他們硬碰,相反是透過大家的合作,一起捐款、一起組織民間記者去跟它們抗衡。我相信這種文化在未來幾年會濃厚起來的,無論禮物經濟是一條屎橋還是好橋,我也希望大家會投入inmedia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參與更多公民媒體的運作。
-- 領男 於 March 25, 2005 01:39 PM (按此看回應全文)
牟斯與禮物經濟
關於"禮物經濟", 有一點聯想。
由於今年新年開始(有限度地)派利市及送禮,所以開始留意到其中的一些規則。
一般而言,拜年都會送禮,而收禮一方則通常都會"擲返封利市"。
後來回心一想:七除八扣,其實其間的支出與所得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在此,禮物的功能並不是物質上的交換,而是連結一個群體,是象徵性的。
以上的理解,當然來自法国社會學家牟斯(Marcel Mauss)。
有別於諦造抽象社會關係的"貨幣經濟",我們可否以牟斯的禮物理論,理解Dan Gillmor所謂的"禮物經濟"?
當然,捐錢比inmedia的意義不單是象徵性的;反過來說,其意義也不單是實質的,其中隱含著的,是另一種對社會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