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於3月16號前聯署
我們是一群來自H15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區的居民和舖戶,自政府公佈本區要進行重建以來,我們透過不同渠道跟政府各單位/部門聯絡,表達我們想留在這區繼續生活的意願。然而一年過去,我們仍未得到正面回應,十分徬徨。
我們十分認同政府在巿區重建策略提出的「以人為本」工作方針。然而綜觀這幾年來的巿建經驗,收購、搬遷、清拆、重建,似乎已成為例行手法。對於巿區重建策略中提出的主要目標,包括保存區內居民的社區網絡;推動巿區的可持續發展;保存地方特色和保存具歷史、文化和建築學價值的樓宇、地點等重要部份均視若無睹。
然而,我們相信策略裡所提的理念並非空中樓閣。要落實「以人為本」的巿區更新策略總有方法。於是我們四出張羅,尋求不同專業人士的意見;走訪各大專院校並瀏覽國內外例子,我們發現,兼容「保存與更新」的發展經驗彼彼皆是。
於是,我們進行了12次全區性的居民大會、5次具體仔細的規劃工作坊、7次公眾諮詢大會、3次平均為期十天的街頭展覽、超過60次小組會議和探訪超過150戶家庭及商舖,透過上述形式,了解區內街坊面對重建時的困難和他們對這個地區發展的期望,最後我們經過多番諮詢、討論和反覆修定,達成是次建議方案。
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灣仔規劃出一個持續發展的未來。
設計理念和詳細內容
重修及保留利東街中段風格統一的五、六十年代建築物。
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將全面修葺,並重新裝置防火及衛生設施。
建築物的頂層將被拆去以減低高度。
整個天台變成一個連貫屋頂花園。
把利東街修築成步行街。
重修後的利東街將改為步行街,並會由一個新建的花園和透過部份建築物被打通的底層,連接到春園街。
新建五座住宅大廈(約996個單位)。
新大廈的首三層將用作零售用途。零售店連接平台天橋及地盤B的多層停車場。
新建築物採用單向板式設計。
平均高度不超過廿幾層。
保留位於皇后大道東及廈門街交界的戰前樓。
整個地盤,按有關法規扣除街道及公共綠地後,以10.63倍(地盤A)及10.98倍(地盤B)發展。
交通及運輸安排
<規劃細要>內為指定改道路口改善及停車泊位/上落貨位,都已包括在總綱籃圖內。
環境考慮
絕大部份的住宅單位都不會正向汽車流量高的道路,可減少噪音滋擾。
單面走廊、樓層數目變化,空中花園等設計有助自然通風和採光。
按照規劃綱要,提供公共休憩花園/廣場,護老院及中心、垃圾站及公廁等社區設施。
計劃分四個階段發展以配合原區回遷。
建議方案的好處
這是一個依照巿區重建策略裡所強調的「以人為本」工作方針所設計的方案。它不但保存了地區特色、維持本土經濟、為舊區注入生氣;而且財務上可行、發展總量洽當、為灣仔區提供位置適中的休憩、綠化廣場;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建立已久的社區網絡,給予老人家及居民留在原區生活的機會;最終減少社會矛盾,促進香港和諧,實踐持續發展社區的理想。
(1) 保留街道特色
現時項目內的大小街道上,居民、商戶和途人交織出一片熱鬧又親切和諧的景象。這種長期自然發展出來的社區,並非人為設計所能做到的。亦是香港城巿特色重要的一環,為國際遊客所重視。
(2) 維持本土經濟
建築方案為原有的商戶提供一個繼續經營的機會,除保存部份傳統行業,聚集在一起的喜帖舖更發揮了群體效應,這類經濟不但讓舊區內的小本經營者自力更身,更養活了一群長期受僱的老伙計。
(3) 為舊區注入生氣
新建的樓宇,為這個原本充滿活力社區注入其他新元素,例如新商戶、新居民,讓新舊之間自然地產生良性互動作用。
(4) 財務上可行
根據巿區重建局2003年10月公佈,這項目的發展成本估計為三十五億八千萬,而建議方案的重建價值遠超此數,因此財務上絶對可行。
(5) 發展總量洽當
扣除街道及公共綠地後,項目將以10至11倍發展,整體樓宇高度維持在三十層以下,與鄰近的樓宇協調。總量洽當,不會為區內交通造成壓力。
(6) 為灣仔區提供位置適中的休憩綠化廣場
按規劃署2003年9月的規劃綱要(Planning Brief)所要求提供面積合共460平方米的休憩廣場。
(7) 保存建立已久的社區網絡
這個項目中不少居民及舖戶在灣仔生活超過四十年,部份更是幾代扎根灣仔,他們不但對灣仔有濃厚的感情,與左鄰右里互相照應,形成堅固的社區網絡。這方案的其中三個申請人就是幾十年前的小學同窗。
(8) 減少社會矛盾
近幾年來香港社會出現了不少官民衝突的事件。這個方案強調「以人為本」的巿建方針,結合了政府的策略理念、民間的意向、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地區議會的參與,如能落實將成為不同界別人仕的和諧共融的典範。
(9) 實踐持續發展社區的理想
可持續發展強調在經濟、環境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平衡發展,這個方案在同時滿足了財發上的要求、在建築總量的控制確保了與四周環境的協調亦避免了加重空氣污染和噪音;最重要的是,這個方案集合了地區人士的參與,達成為保存他們維護地區文化、特色和生活的共識,體現了尊重民間社會的發展,實踐了可持續社區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