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記錄的是○七年八月起,一連三十六天香港「紮鐵佬」的罷工歷程。
街頭訪談透過恰到好處的剪輯,訴說了一九九七年經濟危機以來,香港底層民眾基本薪津漸無法負荷「回升的景氣」的現實,及同時期高階商人資本家之獲利卻漸由復原轉為暴增的狀況,另控訴商會仲介業的壟斷。本片以「參與」的角度,在與「警治」正面遭遇的經歷中,凸顯了香港政府幾近內化了的「殖民統治」性格,以宣傳上的客觀中立來掩飾國家軍隊對於權利壟斷者的掩護;並正面地給主流媒體上課,批評主流傳媒如何做出奇觀描述卻省略事件內涵的低俗。
《紮草根,鐵生花》繞著「誰的香港?」的大命題,試圖從街頭現場的人群互動中尋找答案。表面上,這是群爭取日薪950港幣與日工時八小時的「最低限度合理工資工時」的工人,但若有厚度地看待多數身為「散工」的紮鐵佬,則一方面他們領取的工資涵蓋了工殤風險、失業、工作所需基本設備、保險等一切額外支出,二方面,從上街聲援的保全人員、清潔工、低收入戶看來,「紮鐵佬」實則隱喻著當代香港私有化、派遣化風潮下,所有的民眾。
當抗爭的時數拉長,數個在建築地盤拉起的罷工線起了作用,澳門紮鐵佬展開同步罷工,國際工運組織的聲援亦到位,但在這類常規性的工運景致裡,我們可能更要重新關注「社區的力量」。換言之,在「紮鐵佬」幾十天的抗爭中,從茶餐廳老闆的支持態度、尼泊爾移工的積極、紮鐵佬殺豬公以謝街坊的舉措,在在提醒著我們,任何一場罷工或反抗政府、資本家的運動,都需要透過「事件」而展開人對人的理解,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抗著的,是同樣一股龐大的壓迫力量。
如果「團結」一詞有意義,正是賴於差異人群從身邊的脈動反省自我,進而起身奮戰。最後,或許也是本片最令人動容的,在於紮鐵佬豐沛的文化創造力。知識、情感、反思力,跳動在詩詞的每個轉折,由影片記錄了下來。對比於工人或自在或自為的論辯,紮鐵佬的書寫能力或許對於如何認識與定義「工人文化」,提點了重要的面向及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