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夜宴,
菜餚滿桌,
琳瑯滿目,
色香俱備,
突然花花姑娘指著四碟以青紅椒作主旋律的小炒問:
「這幾碟東西有何分別?」,
席上麟少輕描淡寫道:「都是粒粒炒粒粒。」,
全場鼓掌。
中國人喜歡大排場大堆頭,
區區家常便飯,
都要一湯幾味,
才不寒酸才有面子。
這種固定格式深入民心,
一席飯局,
往往出現整個系列菜,
一雞三味。
一魚三吃。
用同一種基調食材,
做出一系列的不同菜式,
一來可表現出廚師的高度層次感,
二來又可以由一開三湊足碟數。
廣東人叫這種一舉兩得的小聰明做「偷雞」,
其實,
懂得「偷雞」並不難,
但要「偷雞」之餘還要令受眾覺得是「匠心獨運」,
全不認為是不夠素材而濫竽充數,
而是經過「名師」細心策劃的「系列產品」,
這才是一種高招,
反之,
讓別人一眼看穿是取巧之作,
這種為取巧而取巧,
就真是天淵之別。
一張「雪山白鳳凰圖」和一張白畫紙都是同一東西?
還是不同的「東西」?
就看閣下擺出來的「格局」,
是真空妙有,
還是空無一物,
絕不是一個實事求事的心量可以意會。
眼前數碟「青紅椒小炒系列」,
是「偷雞」下下之作,
當然難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名記的法眼,
成就「粒粒炒粒粒」這一名句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