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簡評兩部硫磺島:支配權力的兩種面孔及引伸

    支配的權力當然不止存在兩層面孔,兩部電影的語言當然也不僅表現了兩種權力的行使模式,我在這說的兩層是極度簡化的,而且主要是以兩部電影的「主角們」作為出發,其一是很內在的鑲嵌於意識中的權力展演,其二是透過最具像的戰爭武器呈現出來的暴力,當然實際上各自都比下文提到的更為複雜。

    據稱伊斯威特是在拍攝「美軍版(硫磺島的英雄們)」的過程中,察覺到「日軍版(來自硫磺島的信)」可能存在全然不同的詮釋角度,但是很可惜的,我們看見兩部片子不僅存在一模一樣的角度,霸權觀看世界的角度,而且還是戰爭的角度。

    「美軍版」意圖詮釋的是「記憶」的問題,出發點是於硫磺島山巔所攝的一張推起國旗的照片究竟是由哪些人率先為之?照片中是誰?誠然,幾個小兵在一開頭就承認自己插上的只是「替代的旗幟」,最後是因為大官的要求,把幾個士兵強行推上國家典禮的火線。而我們也看到,士兵們見到「真正英雄」的家屬時那種悲傷、難過,印地安士兵為此久久不能自容,終日與酒為伍,最後回到貧瘠的田地,然後自殺。但是,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那個總代表眾人發言的白人士兵,因為這個佔據詮釋位置的角色,而不願輕易的承認自己「並非英雄」,反倒狡詐的以死亡的人作為其敘事核心,宣稱最偉大的事那些戰死者,以此召喚美國大眾對於戰死者的崇敬;除此之外,一個個亡者的父母,其堅定信任自己兒子「就是戰爭英雄」,無論新聞與旁人怎麼說「就是以其為傲」的態度,更令人畏懼「正義」這個空洞的詞彙在戰爭的過程中是如何地建構了我們的心智。

    從本片,我們不僅見到全國性新聞是如何透過權力的行使,去建構記憶,去影響人們的記憶形構,而且我們見到這種層次的權力形式,用完全內化的方式從心智驅動人類的行動。這個「美軍版」,雖是從士兵的角度進行的,但是它卻預視了終極霸權的意識形態,暗藏了戰爭、現代性與歧視,也因此,伊斯威特的「日軍版」,才有如此「西化」的將軍出現。

    相較於「美軍版」錯綜複雜的個人主體記憶糾葛,「日軍版」就顯得簡單扼要了,將軍從空中降臨的那一刻起,全片圍繞著「日式=保守與衰亡/西式=文明與勝利」進行的軸線就已經開始。與將軍急躁的奔走硫磺島各個角落並將之與作戰計畫進行對照的行為對應的,是舊有將領屈從於作戰指揮部與操作手冊的指示;與伍長毆打小兵作為對應的,是將軍的寬恕;與那些留學西方所習來之戰爭思維對照的,是幾千人集體進行的自殺行為。影片中很具體的利用西式的作戰方式,宣判了他們是唯一且最終的最高的行為方式,而如果我們還記得「美軍版」中,幾位將領觀察到硫磺島海岸線上並無設置防線時的一句對白:他們很聰明,就更能體會「先進者即利用頭腦,落後者用身體硬幹」的道理了,因為這些都是將軍到了島上以後,堅持必須改變的作戰方式。最後,日軍終究輸給了強大的西方艦隊群,輸給了具像的現代化武器所象徵的權力,而將軍卻選擇了回歸日本「傳統」的武士死亡方式,何其悲愴?

    看到這兒,「美軍版」裡頭處處受到排擠的印地安人已經不算什麼了,因為「日軍版」完全顯露了西方人對於東方文化的粗鄙,這也就算了,更何況他們所貶抑的「武士道文化」,還是一種為了戰爭所建構出來的晚近發明,於是,這又緊緊扣回兩部片子的主題:戰爭,以及關於戰爭的各種象徵和支配權力。若再加上前幾年的「最後武士」的印象,我還真不知道西方人到底瞭解東方些什麼?然而,再別說西方人,近年連東方人自己拍攝的片子如「滿城盡戴黃金甲」、「英雄」也是為繞著戰爭,雖然表面上要彰顯不同區域政治的哲學觀點及思維方式,但它們卻以暴力競爭的方式表現出來,從此來看,則更令人擔憂是,這個時代除了不斷召喚那些本身文化內部的戰爭記憶,以本質的方式將之形塑為一種東西哲學差異的體現以外,我們到底還有什麼可以對話?

    「硫磺島」展示給我們的,是霸權的權力在支配的意圖下透過複雜的網絡與情感,流動及建構,結果一方面內化到我們的身體之中,成為日常行為的慣性來源,另方面他實實在在的以死亡、戰爭勝敗來展現霸權在背後運作的效果。權力,既在抽象的心靈的層次運作,他更在血跡的證據上運作。交雜其中的,是部分的種族歧視,但這篇文章,當然不是另一次向東方主義的控訴,只是我多麼希望,硫磺島上所挖掘出來的那一袋家書裡所寫的東西,是同樣相對性但可能更細緻的對記憶的建構,我們需要的,是對戰爭起源的解釋,以及戰爭中不同的人的身心狀態的分析,而不是圍繞著「(正義)」的勝者歷史的不斷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