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冇尼回事嫁?
「理論上現在的世間僧團是不可能出現聲聞阿羅漢的,聲聞阿羅漢的出現有其兩大必要條件,一來是僧團必須要有正法的傳承(不是原始經典的傳承,那沒用的),二來僧團的戒律要能完整與堅持,能如法正命而活。
具足這兩種條件的僧團傳承早就不復存在這個世間,因此就算世間真有阿羅漢住世也只是鳳毛麟角,也是屬於由辟支佛的根器所證得的阿羅漢,而不是聲聞阿羅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正法義的傳承早已在僧團斷絕,這種斷絕已經不太可能恢復,因為屬於正法的聲聞僧團的傳承一定是靠佛陀才能建立,這種傳承一斷,末學私下認為除了佛陀以外是沒有其他人天眾生能夠恢復的了的。 」
仲有一個更加重要o既問題
龍樹加入僧團90日, 之後以律部禁用的鮮黃色布製新僧服, 立新戒, 與僧團決裂, 以附佛姿態出現
之後被龍請入宮
這是支持龍樹另立新宗還是勸阻他?
龍樹之後有沒有返回僧團?
事實上, 之後的大乘是不是一個連與部派佛教也無關係的新宗教? //
以上是網友昨天問我的兩個問題,
剛好在過去的星期日,
保衛皇后碼頭的「本土行動」成員朱凱迪,
針對一個城市摩天建築心態的「持續發展」現象,
說了一段很棒的話:
”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一樣,
持續成長並不單是說不斷長高,
人長高到某個年紀,
就會停止繼續長高,
那並不意味著人就停止長大了,
而是轉為向其他方面,
例如向營養、學識、修養等等發展....”
一個城市系統如是,
一個宗教系統也如是,
佛教經歷幾千年,
整個傳承由佛陀開始傳承,
傳承不代表一成不變,
亦根本不可能一成不變,
不同的人,
不同的客觀環境,
不同的時代,
認為能夠一成不變是一種苛求,
是一種無知!
傳承要保育的是一種精神,
不是一種僵化的「部件」,
第一代的電腦視窗,
第二代的電腦視窗,
到今日的電腦視窗,
短短的十多廿年,
外形及功能已完全不同,
但從來不會被視為不是一部「電腦作業系統」,
因為它一直保留「電腦作業系統」的特質。
而且,
每一代每一新版本內容上功能上的增添與減少,
都反映了用家及市場的需求。
要一個宗教系統在世上「活」下去,
同樣會遇上市場競爭環境變化,
再加上地域上文化的差異,
衍生不同的版本理所當然。
正如朱凱迪所言,
「持續成長」是否單是一種「縱」向的發展,
才算是一種「名正言順」的發展呢?
要不斷長高長高長高,
其他一概不理!!
其他都是「成長異端」,
不合「成長的傳承」!!
看看誰才是「邪說」?
歷史經上記載的「現象」,
是經過「人」去記錄表達,
不同的「人」或「人群」,
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表達方式,
「辟支阿羅漢」與「聲聞阿羅漢」,
只是如幾千年後,
有人談及「九廣鐵路」及「香港地鐵」一樣,
都是一種「到達」的交通工具。
如果有人質疑「九鐵」與「地鐵」的「到達」定義,
是不是很可笑?
佛教由部派是「拆彈專家」,
將「現象」逐一拆件,
以「現象」的「實有」無可遁形,
這種「拆件」秘技,
同時將佛陀的言教「拆得」只見木不見林。
對於傳教而言,
容易以偏概全。
龍樹的出現是一個「整合」,
以「空」的另類秘技從整體性作立點,
將佛教的體系重新統合,
以見全貌,
入龍宮開鐵塔意味著甚麼才是最重要,
永遠記住,
歷史的寫手是一個「權力」,
是一個「目的」,
其餘的都是達成「目的」而服務,
部派是「微觀」,
太近看事物久了,
就失去「整全」,
龍樹的「空」是「俯瞰」,
去彌補只用「顯微鏡」看世界的偏差,
這樣的轉變在整個傳教市場方面,
是因時因地因人而衍生,
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觀眾需要有不同的需求,
要看佛教的「傳承」,
不是看地面籃圖,
而是看地下的結構。
就如當龍樹的「空」大行其道後,
又出現空的極端追尋的情況,
法相唯識又來調整市場,
跟著就如來藏,
真是好戲連場!
每次出現都有市場背景,
都有其「獨特任務」,
每個「任務」對佛教來說都有必要性,
都有其「迫切」性,
否則佛教都被取代,
還遑論甚麼狗屎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