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 qroup爭論版權法和藝術的問題,其實意見已經在那邊說了,但還意猶未盡,可能幾日前在這邊講文化可怕,今天再講現代藝術的創作和行為,其實問題根源是同出一脈。
世上先有藝術創作,然後再有藝術評論,藝術評論有時遠比藝術創作本身更為深不可測,評論者多是文化人,而對那些創作技巧(如繪畫技巧等)往往一無所知,但他們又怕你知道他們不懂,於是搞不少沒有意義的術語來堆砌,又或者將語句搞得越複雜越好,這些技倆其實已經見見怪不怪。所以別再問為何藝術評論總是看不明白,這是因為作者最怕你明白!
哲學上有主體客體實有存有,這些術語如果你掌握它們基本的意思,要在藝術評論要用不難,事實上,古時美學亦有說繪畫是影子的影子,這是因為唯心論說認為我們看得見感覺得到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真實世界的影子,所以繪畫則是影子的影子。不過這不是固弄玄虛,美學與哲學有著微妙關係,美學用哲學術語問題不大,是在學問上的解釋作用,但這些術語用在個別作品上麻煩則多。
現在的文化界藝術界,有一個風靡各種評論人甚至藝術創作者的術語就是--符號。
符號兩字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用於不同地方表達幾乎任何事物。符號的作用是傳播思想,一般是指語言,但也可以指圖形圖象或聲音。例如”狗”這是一個符號,”狗”的發音也是一個符號,它的意義是指狗,如果我說閣下是”狗”,那狗就可能有另一種意義,這種意義通常稱作”意象”。當我們符號有基本的認識,寫藝術評論就可以易如反掌(地混水摸魚)。
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的評論者尤其非愛符號學不可,隨便一個行為也是行為藝術,他們可以說說某位藝術家的行為是一種文化符號(其實這句是廢話,任何一種東西,無論是聲音,語詞,動作也可以是符號),然後演繹說這種符號背後有著怎樣怎樣強烈的象徵意義。
這對藝術有何影響?首先是藝術家泛濫,接著是藝術泛濫,然後就是評論文化泛濫,以後,去看藝術展,你只會問這幅畫有甚麼象徵意義,畫中的石頭代表甚麼?畫中人為何是女人?而不會去看看這幅畫美不美;以後你去看電影,你又問這套電影想表達甚麼?男主角的髮型咁潮是否有象徵意義?而不去問這套電影拍得好不好。
拍電影的,搞藝術的最終捨本逐末,迷失於符號文化,文化符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