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窮人的電腦

當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出台,有說當時的IBM高層揚言:世界只需要三台電腦。倒也難怪,以當年的技術及成本,這只是少數強國的專利。

其後集成電路出現,電腦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但這些百姓,仍然只是有能力的電腦發燒友,例如蓋茨便是一位律師的兒子。

隨着試算表VisiCalc的出現,一般人開始了解到電腦的實用價值。一下子,由小圏子的玩意兒,成為潛力巨大的家用商品。電子業的大爆炸時期出現了。

所謂的摩爾定律,在九十年代之前還不甚明顯。但當e-Machine推出一千美元以下的電腦後,所有人都明白,電腦己經開始成為家電的一分子。

即使如此,多數人還在擔心所謂的「數碼鴻溝」--由貧富懸殊生的資訊科技發展不均。有心人開始發動各種運動,幫助窮人接觸電腦。出乎他們意料,數碼鴻溝竟然快速縮小,主因不是他們的運動成功,而是因為資本主義的貪婪。

既然電腦變了家電,在發達國家的市場即接近飽和。對上市公司來說,今年的賺十億,明年最好賺十一億,否則股東不高興。這一億哪裡來?千古不變的定律,薄利多銷,用較低階電腦在每個窮人身上賺十元,加起來也不少。事實上,這些低階電腦,已足夠應乎多數人的需要。

若閣下仍以為電腦太貴,就請看看一孩一電腦(OPLC)計劃,每部電腦大約一百美元,是MIT的一個扶貧計劃。此計劃一出,各大電腦商譁然,打亂他們的部署。微軟,英特爾,IBM等現在各施各法,要把這個超低價市場弄到手!

明年今日,百元電腦應該經已面世。對社會生態的影嚮,請拭目以待。

註:百元電腦的利弊及歷史,請參閱$100 lap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