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禦宅族精神 助隱蔽人重返社會

論述創造問題的現象最近出現經典例子,電視上看到外展社工轉為內展社工,主動上門找出「隱蔽青年」,領他們返回社會。剎那間,香港出現6000個「隱蔽青年」的問題,年齡是十幾歲,「三低」 (低學歷、低技術、低動機)分子,即使在經濟好轉下仍然選擇「雙失」,需要政府提供面試的服裝及車費津貼來打入就業市場,又要動用數百萬元作出詳細研究。

香港社會服務機構參考日本Hikikomori的論述,推出「隱蔽青年」概念。最近恰巧有一本日本新漫畫《歡迎加入NHK!》面世,以 Hikikomori為主角。根據書中翻譯,Hikikomori是「家裏蹲」的廢柴,而NHK是NipponHikikomoriKyoukai的簡寫,即日本「家裏蹲」協會的意思。故事的主人翁佐藤達廣與世隔絕4年,其後被一位美少女小岬闖進他的世界,設法令他脫離「家裏蹲」。內展社工是不是代入這個角色,當現實版的小岬呢?

H ikikomori 成因不明

然而,日本Hikikomori不一定是青少年,根據日本政府2003年調查顯示,有關現象涉及300萬人,平均年齡27歲,有三分一超過30歲。在日本專門研究這現象的精神科醫生齊藤曾處理逾3000宗有關個案。四成「病人」是完全沒有原因而變成隱蔽,直至現今,變成Hikikomori的原因仍不明。

隱蔽人多有 Otaku 興趣

外人看他們頹廢、孤僻,但我們又焉知其樂?隱蔽人在家裏做什麼呢?足不出戶不一定是Hikikomori,也可能是Otaku。《歡迎加入NHK!》雖然以Hikikomori為主角,主要內容卻是 Otaku趣味。所謂Otaku「禦宅族」,有說Otaku在日本有數十萬人,是常在家裏沉迷於動漫玩世界。Otaku並不等如Hikikomori,只是Hikikomori多半也有Otaku的興趣。

大部分成年人並不了解年輕人的世界,用上一代(甚至上幾代)觀念套落下一代,結果是掌握不到近代世界文化的暗流甚至大趨勢,更將他們標籤化。事實上,對 Hikikomori及Otaku的外表都有標籤化的論述。Otaku是日本80年代中被「論述」出來,多半蒼白肥胖、不修邊幅、鬍子不刮乾淨、戴厚厚的眼鏡。他們綁馬尾、頭髮蓬鬆、自言自語、用辭怪異、不喜歡運動、時裝等主流年青人文化。典型的日本O-taku房間牆上貼滿日本美少女、機械人海報,堆滿了漫畫、玩具模型。

禦宅族 指沉溺動漫世界的人

Otaku狹義來說是指一批沉溺於動漫及電動的世界中,是極偏執的動漫精英,可以對其他事完全沒有興趣,拒絕與現實世界接軌的人;但廣義而言的 Otaku,其興趣、嗜好是跨越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遊戲(Game)(即所謂ACG)世界,甚至有「孔子也是Otaku」的講法,連周圍相關知識、資訊及情報都詳加研究,無不通曉精專,甚至超越了專業水準,成為了該範疇中的專家。他們堅稱「卡通」是錯誤的,只是小孩子(他們稱為「小P孩」)的低下趣味,應該稱作「動漫」。

無論是Hikikomori還是Otaku,主流文化視為變態,但他們卻視主流為落伍,自己才是酷。Otaku不是專家。專家是冰冷的、理性的,但 Otaku卻是狂熱的、迷戀的,會為一部動畫動情;專家是世故的、滄桑的,而Otaku總是帶着孩子氣的,酣醉於美夢中。專家是主流社會所認同的, Otaku的興趣卻是邊緣化的、偏門的、是無關痛癢的。無怪乎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論述:「得到大/小眾認同的才叫專家,躲在家孤芳自賞的是呆子──日本有叫「Otaku」的,就是沉迷某種玩意(如漫畫)的呆子;不走出來和大家分享心得的,專家也會變呆子啊。」(《信報》2002年10月12日)「食家與玩家」)

Otaku對所熱愛的事物投入驚人的心力,精細、認真地收集、調查、發掘、分辨、整理、旁徵博引、分析、解讀、鑑賞及批評。Otaku維護所愛領域的神聖,不容冒犯,而看不上眼的便「惡搞」(Kuso)。志同道合的Otaku是為「同人社團」,他們將各自發表的文章集結成冊,成為所謂「同人志」,互相傳閱。有些人更將自我表現的欲望視為Otaku的本質,有獨到的看法是不足夠的,更重要的是發表,與同好討論,這才算是Otaku。

喜自我表現與同好討論

岡田鬥司夫是不少人(包括他自己)的禦宅王(Otaking),他說:「『只看動畫的人,不過是單純的動畫迷而已,並不是Otaku。……Otaku並擁有永不滿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現欲。』這東西才是Otaku,所謂迷的精英、迷的頂點,不是窩在角落的那種人。」(http: //www2.thu.edu.tw/~trc/page11-3.htm)

「你每每可以看到Otaku互相之間、甚至在專業圈子裏頭頭是道地談論戰史、天文、多炮塔、西洋及東洋的冷兵器、北歐神話、天使位階、所羅門72柱魔神、 CZ75、織田信長、量子物理或種種能與動漫沾上邊的東西。」(http: //dreamtkey.blogdriver.com/dreamtkey/525920.html)

台灣東海大學講師陳仲偉又引述京都大學動畫研究所所長的一段話:「日本的機器人發展工業是世界第一的,但是我們要歸功於手塚,因為有《原子小金剛》(港譯:小飛俠),所以日本才能發展出機器人工業……原因一定是有一群人把動漫畫當作正經事不斷去討論、去問、去想、去做,這就是精神。」在這個論述下,O- taku不是內向的、消極的、破壞性的,而是外向的、積極的、建設性的。

被西方社會接受 打入奢侈消費潮流

事實上,在意大利威尼斯舉

行,吸引百萬觀眾的世界級建築展中,2004年日本館的建築展覽主題,就是《Otaku:人格=空間=都市》。東京著名的電器街秋葉原,默默地添上 Otaku的文化色彩。日本Otaku藝術家村上隆更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展出日本巨乳童顏美少女藝術品,又和頂級名牌LV合作推出手袋系列產品,證明O- taku已被西方社會接受,更打入奢侈消費潮流行列。

旺角 Otaku 文化基地

野村研究所更研究Otaku的文化產業,在去年8月發表報告。Otaku在ACG和娛樂界偶像商品的消費額每年高達2600億日圓,是近200億港元的文化產業‧亦有調查顯示,他們的平均收入比一般人收入中位數高出兩成多。而在香港,局內人認為香港青年文化界已經由Otaku佔領,以信和中心為中心的旺角正是Otaku文化基地。

不少人痛心年輕人消失於電子及動漫虛幻世界中,和「現實」(realworld)脫節,然而新世代有兩個「現實」(realities),各有其吸引之處,不可取代,又是相互競爭的。

新一代在某一段人生階段,網上「現實」吸引力可能完全蓋過網外「現實」,造成短暫Hikikomori。網外「現實」愈殘酷,價值觀愈唯利是圖,年輕人愈難證實自己的價值,理想愈難達到,愈多人選擇作Hikikomori或quasi-Hikikomori(類近隱蔽人)。然而,富裕的Hikikomori可以不在網外找工作,但卻不能在網上有全面的男女關係。青年文化駁雜不一,Hikikomori可能只是極端一點,大部分時下年青人都可能是輕度至中度Hikikomori。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若有Otaku精神積極的一面,他們重回網外「現實」時可以變得更有作為。主流社會或許需要多一點了解及接納,令網外「現實」多一點吸引力,少一點排拒力。

麥思薇

 明報     
2005-04-17